刘昕,作为外卖配送员,他希望借助工伤保险制度来获取应有的赔偿。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存在一份《劳务协议》,他的赔偿请求并未获得批准。这一情况进而引发了一场关于劳动关系界定问题的维权斗争。
协议之困
刘昕原本期望能够借助工伤保险获得应有的补偿,但工伤保险机构却告知他,鉴于他与公司签订的是《劳务协议》,从法律层面来看,这并不等同于劳动关系,因此他无法获得赔偿。该协议的签署方是一家餐饮管理公司,该公司实行的管理模式为“站长负责管理、通过劳务协议进行约束以及由第三方支付工资”,其目的是为了混淆劳动与劳务之间的区别。此外,该公司还利用这一手段在多起类似诉讼中取得了胜利。
证据筛选
北京瀛和(大连)律师事务所已参与此案件处理。李娇娇律师对刘昕在微信群中的交流记录、请假申请和工资明细等文件进行了细致审查,并据此搜集相关证据。在这些文件中,群管理员发布的“早会必须于8点45分准时开始”、“每天至少要完成16项任务”等要求,均作为刘昕受到公司劳动管理限制的重要证据。
仲裁获胜
在仲裁庭审理过程中,律师依据事实和法律依据指出,该餐饮管理公司与美团形成了合作关系,且拥有雇佣及管理员工的权力,实际上扮演了用工主体的角色,因此主张其应独立承担相应责任。至2024年6月,大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已作出裁决,明确确认刘昕与该餐饮管理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一审交锋
仲裁结果已对外发布,餐饮管理企业对裁决内容持有异议,故已向沈阳市铁西区人民法院提交了诉讼申请。在法庭审理过程中,该企业的法律代理人提出,骑手通过“美团”平台提供外卖配送服务,利用个人手机接收订单,而企业仅向其发放了劳动收入。关晴律师指出,据证据表明,公司对站点负责人及组长规定的骑手接单量设定了最低标准,同时,骑手还需参加早会并完成签到程序。
方向指引
2024年9月,《工人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外卖专送骑手变身配送业务承接者》的文章。该文深入剖析了“美团众包骑手”与“美团专送骑手”之间的差异,并为律师团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王睿思律师对餐饮管理公司对骑手实施的管理措施进行了细致剖析,分析内容涉及骑手的分组分类、排班安排以及组长发布的各项工作要求,形成了一套全面且系统性的管理方案。
判决落定
在第三次庭审环节,呈现了站长李某在微信群的交流记录以及与刘昕的私下沟通材料,这些材料具体呈现了公司对骑手劳动管理的严格性。至2025年1月2日,沈阳市铁西区人民法院作出裁决,认定刘昕自2023年2月2日起与该餐饮管理企业建立了劳动关系。
刘音律师强调,新兴业态下的用工企业必须认识到劳动关系的重要性。国家政策对为外卖骑手等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给予了大力支持。此案已成为劳动者权益维护的一个经典案例。在工伤认定等后续环节,律师团队保持坚定信心。他们正共同探讨,如何在类似劳动争议中,更有效地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