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综治中心超赞!群众有诉求不再到处跑?  第1张

过去,民众在表达需求时常常不确定应向哪个机构寻求援助,即便多方奔走,问题依旧常常无法得到妥善解决。然而,目前宜春市正致力于推进综治中心的标准化建设,旨在确保民众仅需踏入一个入口,即可办理各种事务。

建好调解平台

宜春市委出台了相关政策,旨在加速综治中心的实体化建设。该政策着重于打破部门之间的空间障碍。具体做法有:合理利用政府闲置土地,在交通便利的区域设立综治中心,并统一设置标识。通过这些措施,群众在遇到矛盾和纠纷时,可以便捷地到中心寻求帮助和解决。在此之前,群众在提出要求时往往遭遇“难觅门径、难寻人影”的困境,目前他们正逐步形成向相关部门寻求帮助的惯性。

县级中心根据矛盾和纠纷的实际情况,采用了“高频事项固定、低频事项轮替”的管理模式,以推动相关部门的入驻。即便某些部门尚未入驻,也能确保“中心发出指令、部门及时响应”的机制得以实施,有效避免了入驻部门出现“坐班却不解决问题”的情况。以往,部分部门对入驻持保留态度,但如今金融办、工商联等机构纷纷主动加入,并利用中心平台来处理各自领域的纠纷。

规范诉求流程

县级综治中心遵循法治原则,对服务区域和工作流程进行了改进。旨在向公众提供便捷服务,保证群众“进得来有咨询,出得去心满意足”。中心首先对民众的请求进行统一记录,制定详细的受理清单,接着将请求内容分类为矛盾调解、诉讼处理等不同类别,确保精准分流。中心针对物业争执、婚恋家庭冲突等普遍性问题,以及锂电行业等核心领域的争议,已部署相关部门及调解组织入驻,实施专项调解工作。

为确保调解成为解决纠纷的最优方式,特别制定了包括访调、诉调、警调在内的流程衔接图。此图旨在早期解决矛盾,避免问题演变成正式案件。对于调解不成功或当事人拒绝调解的情形,将根据矛盾的性质,采取仲裁、行政裁决等法定程序进行处理。同时,还制定了20多项规范文件,以保障相关程序依法依规进行。

多元解纷衔接

宜春市综治中心在推动各类矛盾解决方式高效衔接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当调解手段无法达成预期效果时,首办责任单位或综合受理窗口会根据矛盾特性,将案件引导至相应的法律程序。依托综治中心构建的协作平台,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合力推进,纠纷解决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2024年,综治中心成功处理了137,000起各类纠纷,其中133,000起已得到有效解决。法律监督机构共处理了18起案件,仅占总数的0.01%。借助“一案一码”信息平台,纠纷处理实现了全流程跟踪与闭环管理,有效保障了处理过程的透明性与可追踪性。

动态跟踪督办

“一案一码”系统作为信息平台,有效支持综治中心对矛盾纠纷处理的全流程监管。系统自案件接收开始,便对各个步骤进行细致记录,确保责任部门能够精确接收任务。在案件管理环节,系统实时跟踪处理进度,防止出现延误。对处理结果进行质量评估,确保达到标准。所有案件的处理流程均实现透明化、可追溯和可监督,使群众清晰了解案件进展情况。

为确保问题得到高效处理,设置了超过20项机制,其中包括升级督办和协同合作。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和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矛盾和纠纷的具体特征及发展趋势,推动相关部门深入挖掘问题根源,避免流于形式。

预警分类管理

宜春市综治中心采用“四级分色”预警机制处理逾期未解决的纠纷。该体系依据逾期时间和纠纷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别实施差异化的催办措施,同时明确责任主体。此方法能够有效促使相关机构及时关注问题,提高问题解决的速度。

预警机制有助于控制矛盾恶化趋势。若纠纷延期未解决,需及时启动对应预警等级,并推动相关责任方采取行动。在处理复杂且难以解决的案件时,通过协调机制整合资源,确保矛盾得到有效解决。

服务效果显著

综治中心的满意度大幅提升,有效减轻了群众以往奔波的辛劳。群众可以直接向综治中心表达诉求,并迅速得到回应和解决。众多群众表示,该中心提供的一站式服务既方便又高效,真正解决了他们的实际问题。

宜春市设立了综治中心,有效减轻了社会矛盾,增强了社会秩序的稳固性。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快了问题处理的效率,为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这种模式在其他地区是否具有推广潜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