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孙老伯不幸遇到了一件困扰。商家通知其账户已启用“先消费后付款”服务,系统自动在订单确认后发货,消费者收到商品后才需支付货款。淘宝客服指示他退货并自行承担8元运费。出于对再次遇到麻烦的担忧,孙老伯请求关闭该功能,客服予以应允。然而,他依旧收到了包裹。这一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孙老伯的遭遇

孙老伯遭遇了无端发货和退货需自付运费的待遇,这一情况对他而言显得极不公平。老年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物时,本身就较易处于不利地位,而此类经历无疑加剧了他们的困惑。尽管他已明确要求关闭相关功能,但包裹仍旧送达,这让他困惑不解,不知是平台技术存在缺陷,还是流程操作失误,总之,这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值得注意的是,孙老伯并非唯一受害者,许多消费者都有过类似的遭遇,这表明此类问题并非偶然现象。

孙老伯等消费者可能因此类遭遇而对电商平台产生信任下降,进而减少在该平台上的购物活动,这对平台的商业运营将产生不利影响。

众多消费者类似经历

80 岁老伯遭遇幽灵购物,谁动了他的淘宝账户?  第1张

多位消费者表示,他们未被告知的情况下,账户被开通了“先用后付”功能。这一操作无需人脸识别或密码输入即可完成订单,看似便捷,实则潜藏隐患。消费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购买,随后可能遭遇各种问题。这一现象也揭示了电商平台在启用此功能时,可能未对用户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

该现象可能源于平台旨在提升销售额,通过引入新的支付手段以激发消费需求。然而,若忽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可能会对消费者造成经济及心理层面的双重负担。

多家电商平台现状

新民晚报的调查结果显示,众多领先电商平台均推出了相似的服务。记者在一家平台上购买价值290余元的商品时,系统默认选择了“先购后付”的支付方式,商品价格显示为0元。此外,此功能会频繁弹出,干扰用户正常的网购体验。类似的现象在京东平台上亦有所发现。这表明,在电商平台中,默认开启或通过弹窗诱导用户开通此类服务的情况相当普遍。

平台此举可能旨在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然而,这种干扰用户正常购物流程的做法是否适宜,尚存争议。消费者普遍期望能够无拘无束地进行购物,而非遭受各种诱导性操作的干扰。

上海消保委指出的问题

在今年的“双11”购物节期间,上海市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注意到并提出了三个主要问题。首先,消费者在默认开通或无意中启用“先用后付”功能时,由于下单方式存在差异,可能会导致误下单或产生逾期费用。其次,平台在启用“先用后付”功能时,缺乏明确的提示,这容易让消费者忽略自己已切换至新的支付模式。

80 岁老伯遭遇幽灵购物,谁动了他的淘宝账户?  第2张

电商平台面对这些问题,究竟应如何进行整改?是应当细化开通流程的提示,还是对下单步骤进行优化?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大量消费者的权益。

关闭功能的困难

众多消费者表示,关闭“先试后付”功能存在较大难度。这一问题多因操作入口不易发现、存在未完成订单无法关闭等情况而频繁出现。这对那些无意中开启且不愿继续使用的用户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例如,当消费者突然不再需要该项服务或察觉到潜在风险,试图关闭却因操作不便而受阻。

80 岁老伯遭遇幽灵购物,谁动了他的淘宝账户?  第3张

消费者在此情形下被迫启用该功能,或陷入反复搜寻关闭途径的困境。那么,该平台是否应当改进关闭流程,以便用户能自主决定是否继续使用该项服务?

老年消费者的风险

尤其是老年群体,由于对网络操作不熟悉,他们更易遭受未经授权的功能开通。此类开通一旦发生,消费者可能遭遇多种金融风险。例如,误操作可能导致资金流失;或者,由于对逾期缴费的后果缺乏了解,可能损害个人信用。

老年消费者在享受电商带来的便利时,如何有效规避潜在风险?是平台应给予特别关照,还是家庭与社会需提供更多支持?这一问题引人深思。各电商平台应重视并优化服务,确保消费者权益得到保障。同时,我们也期待读者在评论区分享他们的相关经历。若本文对您有所助益,请点赞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