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后付新模式,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辽宁消协发出重要提示  第1张

电商领域近年来进展迅猛,众多新型支付方式应运而生,“先消费后付款”便是其中之一。这一模式确实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消费者未授权的付款方式被更改,以及未下单却显示已下单等情况频发,这些现象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忧虑,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先用后付”的便利与问题

部分电商平台实行“先试后付”政策,允许消费者在体验商品后再进行支付。此举措为资金暂时不足的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以年轻上班族为例,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能迅速获取心仪的电子产品或生活用品。然而,也存在诸多问题。据调查,约30%的消费者遭遇默认付款方式被更改的情况。有些消费者本意仅是浏览商品或加入购物车,却意外完成下单。此类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这些问题影响了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物时应有的愉悦体验。

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众多消费者在网络上表达了他们的不满情绪,认为自己的购物权益未得到有效保护。部分消费者担忧,这种未经授权的订单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经济损失。

辽宁消协介入的依据

辽宁消费者协会的提醒基于法律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赋予消费者知情权。在电子商务交易中,若消费者对支付方式缺乏了解,或不知情地被设定了某种支付方式,便违反了相关法律。辽宁消协依据法律进行监管提示,其做法完全符合合理性原则。

在特定区域,部分消费者已向消费者协会提交了相关投诉,协会收到的投诉数量已超过数百起。这一现象促使协会开始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若此类非法和不正当行为持续存在,将损害该地区电商市场的环境,同时可能削弱消费者对电商购物活动的信心。

对电商平台的要求

辽宁省消费者协会对电商平台提出了具体指导。在启用“先试后付”服务时,平台需提供醒目标识,这是基础规定。例如,通过弹窗形式,平台应详尽阐述“先试后付”的优劣及消费者可能遭遇的风险。此外,依据消协的建议,关键信息需加粗并标红。

国内部分大型电商平台,为保持其商业信誉,需对自身提出高标准。观察当前情况,若干小型电商平台在接到消费者协会的提醒后,正逐步优化其提示设置。与此同时,众多大型平台已着手从消费者体验出发,重新评估其“先试后付”功能的操作流程及提示环节。

消费者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使用“先消费后付款”服务时,消费者需保持高度警觉。首要任务是确保不发生逾期支付。若发生逾期,个人信用记录将面临风险。当前信用体系日益健全,信用不良记录可能对多个领域造成影响,包括贷款在内的金融活动。

消费者如需关闭此功能,有多种途径可选。他们可在支付设置中查找关闭功能的操作步骤。若无法自行操作,无需焦虑,直接联系平台客服,客服将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关闭该功能。

特殊人群需关注

家中若有长辈,需特别注意他们是否误触了易于误用的功能。长辈对新电商功能理解不足,常易发生误操作。辽宁地区已有众多老人因误操作支付方式导致经济损失。家人应迅速协助长辈关闭非必要的功能。

未成年人尤其如此。他们好奇心旺盛,一旦启用“免密支付”或“先消费后付款”等便利功能,存在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比如,可能会利用家长的账户购买一些好奇但非必需的商品。鉴于此,有必要建议关闭未成年人账户中这些存在风险的功能。

消费者权益保护任重道远

尽管辽宁消费者协会已发布警示,但全国其他地区可能存在类似问题尚多。各地消费者协会宜借鉴辽宁做法,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此外,消费者自身亦需主动维权,不应仅依赖消协。

那么,当您使用“先消费后付款”服务或其它电商平台支付方式时,是否曾遭遇过系统默认操作的问题?请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经历,并给予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