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双十一”年度购物盛宴如期而至,本应是消费者享受优惠的黄金时刻。然而,不少消费者却对预售产品价格高于直接购买的现象表示不满。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消费者们纷纷表示,自己从原本的“尾款人”变成了被割的“韭菜”,成为热议的焦点。

消费者小林的遭遇

10月14日晚8点至10月21日下午6点,天猫的预售活动期间,消费者可支付定金。广东的小林在预售活动开启的当天便购买了多种商品。然而,在10月22日支付尾款时,她发现直接购买某些商品价格更优。例如,她购买的猫粮和护肤品,经过仔细比较,发现直接购买的成本更低。这一发现让小林感到自己受到了欺骗。

据调查,小林所购猫粮的定金为70元,经过折扣优惠,实际支付金额为321.41元。若直接购买,价格仅需308.31元。护肤品亦存在类似现象,预售券后的实际支付金额为1535.95元,而直接购买的价格为1523.64元。

天猫双十一预售预热活动开启,消费者却质疑:提前下定金比直接买更贵?  第1张

社交平台上的反映

社交平台上众多用户分享了相似的经历。在天猫首轮预售定金支付结束后,众多用户表示,直接购买产品更为经济实惠。例如,有消费者计划购买鞋子,原计划支付130元定金和870元尾款,总计1000元,然而在关闭付款页面后,直接购买的价格仅为895元,因此不得不选择退款。

尽管商品价格差异通常仅在1元至150元之间,涨幅并不显著,但消费者却普遍感到不满。他们原本是为了节省开支而支付定金,却未能如愿,反而感到失望。消费者对平台产生了质疑,认为平台可能为了提升销售数据而故意抬高预售价格。

价保申请失败现象

天猫双十一预售预热活动开启,消费者却质疑:提前下定金比直接买更贵?  第2张

存在预售价格偏高的现象,同时也有价保承诺未能实现的案例。部分消费者表示,通过对比预售与直接购买的截图,可清晰发现直接购买的价格比预售便宜了50元。然而,商家以满减优惠不包含在内为理由,拒绝退还差额。此类事件频发,导致消费者对天猫的信任度持续下降。原本消费者以为有了价保保障便不会受损,却没想到遭遇商家拒绝退款,心中充满委屈。

退定金现象

10月21日晚8时为支付尾款截止时间,但众多用户选择退还定金而非完成付款。社交媒体上甚至出现了退定金攻略,用户们相互交流退定步骤。此现象揭示了消费者对预售模式的强烈不满。原本备受期待的预售活动,却因价格争议演变成退款风波,这一转变出乎意料。

平台客服的回应

10月27日,澎湃新闻与天猫平台取得联系。平台客服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若预售价格高于实际订单金额,建议消费者选择退款并重新下单。然而,这一回应并未有效平息消费者的不满情绪。它仅是要求用户退款并重新下单,并未触及定价机制的根源问题。消费者对此仍存担忧,担心未来可能再次遭遇类似情况。

对未来的影响

天猫双十一预售期间所暴露的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在购物节的体验,还可能对未来的购物选择产生负面影响。若此类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即便消费者对天猫平台的商品情有独钟,也可能因担忧价格陷阱而选择回避。这样的状况难道不会对天猫的长期业务发展构成挑战吗?我们期待平台能够迅速调整策略,恢复消费者对其的信任。同时,也希望消费者在购物时能更加谨慎,对比价格,维护自身权益。各位读者,对此事件有何看法?欢迎留下评论、点赞并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