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猫“双十一预售活动招致消费者众多抱怨。众多消费者指出,预售商品价格高于直接购买,那些已支付定金的“尾款人”似乎成了被割的“韭菜”。这一争议性事件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消费者投诉情况

许多消费者对天猫“双十一”预售的定价表示不满。例如,广东的小林在10月22日支付尾款时发现,直接购买商品反而更划算。她所购买的猫粮、护肤品等产品均出现了类似情况。在社交平台上,众多用户纷纷晒出商品对比图。其中,有消费者购买鞋子时,支付定金130元和尾款870元,总计1000元,但直接购买只需895元,这种情况并非个例。

商品价格受此现象影响,上涨幅度普遍在1元至150元不等,尽管涨幅并不显著,但消费者却产生了被误导的感觉。他们原本是为了节省开支而参与预售,却意外地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天猫预售规则

天猫的预售活动定金支付时间为10月14日20:00至10月21日18:00,尾款支付则从10月21日20:00至10月24日24:00。在此规定下,定金期过后,预售商品仅能直接购买。众多消费者依照流程参与,却不幸遇到了价格差异问题。根据规定,若预定者未在尾款期限内完成支付,定金将无法退还,这一规定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此次事件的抱怨情绪。

天猫双十一预售产品比直接购买更贵,消费者:这是在割韭菜吗?  第1张

消费者预期

天猫“双十一”预售活动受到消费者的高度期待。以小林为例,她先前持观望态度,但在预售首夜便果断下单,因为她坚信预售优惠力度必定超过后续活动。毕竟,预售流程较为复杂,需要支付定金及尾款。许多消费者持有相似观点,纷纷在预售期果断购买心仪商品。然而,现实结果与预期相去甚远,令消费者倍感失望,心理落差显著。

社交平台反应

网络社交平台对此反应强烈。在首轮预售定金支付阶段结束后,众多用户表示直接购买的价格更优惠。此外,原定于10月21日晚上8点支付尾款的时间,却有不少用户选择退还定金,社交平台上甚至出现了退定金的相关攻略。消费者们纷纷分享经验,这一现象的普遍性由此可见一斑。众多消费者的言论也证实,这并非个别事件,而是涉及众多商品的普遍性问题。

价格对比实例

天猫双十一预售产品比直接购买更贵,消费者:这是在割韭菜吗?  第2张

价格对比数据令人震惊。小林在支付预售商品尾款后,实际支付金额为321.41元,而直接购买仅需308.31元。同样,她在购买护肤品时,使用预售券后的实际支付为1535.95元,而直接购买的价格为1523.64元。此类价格差异在其他消费者中也十分普遍。从这些直接的数据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天猫“双十一”预售期间确实存在消费者所反映的价格不合理现象。

关于动机的质疑

部分用户对这一现象提出质疑,认为平台可能出于美化“双十一”销售数据的考虑。预售阶段的订单被计入销售总量,若消费者因价格问题取消尾款并再次下单,这会导致销售数据显著增加。这种推测虽为消费者个人见解,但若其成立,平台的行为无疑会对消费者权益造成损害。此举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对天猫的信任,还可能影响其他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在此提出一个疑问:大家是否也遭遇过类似的购物价格欺诈现象?期待大家在评论区进行交流互动。同时,恳请大家点赞并转发,以便让更多消费者了解此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