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发布投诉分析
2月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报告。报告详尽分析了投诉热点,并揭示了若干典型案例。报告集中分析了消费领域多项关键问题,尤其是对“先享后付”这一新型支付方式可能存在的风险给予了特别关注。该现象对消费者和行业均提出了警醒,促使公众对潜在风险保持高度警觉。
“先享后付” 应用广泛
“新型支付模式‘先消费后付款’在职业培训和电子商务两个领域应用广泛。在职业培训中,许多机构采用此方式吸引学员;在电商平台上,其便捷性也受到部分消费者的青睐。这种模式表面上看似增加了消费者的便利,让他们能提前享受商品或服务,但实际上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大量消费者的投诉。”
培训机构诱导办理消费贷
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先学后付”为名,未向消费者详尽说明借款的具体条款,便诱导他们申请消费贷款。部分机构的客服人员故意隐瞒贷款细节,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中背负债务。以孙女士为例,她在2024年12月9日,被广州一家咨询服务公司诱导签订了“先学后付”的培训协议,该公司声称这并非贷款,但孙女士后来发现,自己实际上已经办理了贷款手续。
网购平台关闭功能难
一些电商平台默认开启了“先试后付”选项,并自动应用于后续交易,同时简化了操作流程。即便消费者不希望使用该功能,也难以快速找到关闭途径。这种做法给众多消费者带来了不便,限制了他们自主选择支付方式的权利,同时也在购物过程中增加了额外的麻烦。
“先用后付” 安全性隐忧
“采用先消费后付款的支付方式存在安全漏洞。消费者可能不经意间触发了订单的提交。在支付环节,系统并未强制执行密码、指纹或面部识别等身份验证步骤。这无疑增加了支付的风险。比如,若消费者误点至错误页面,支付过程可能变得简单。一旦后续处理退款等事务遇到难题,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带来心理压力。”
中消协提出多项建议
中消协指出,培训机构在采用“先学后付”模式前,需向消费者明确告知相关条款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网购平台应保障消费者充分了解信息并自主作出选择,不得将“先用后付”设为默认选项,并需提供便捷的取消操作方式。此外,平台还需加强用户身份验证和支付安全措施,并增设支付提醒功能。同时,中消协建议监管机构增强对培训和电商领域“先享后付”模式的监管。
在体验“先消费后支付”服务时,您是否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欢迎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个人遭遇,同时请不要忘记为本文点赞和进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