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报道指出,珠肇高铁建设实现了显著进展,石苑特大桥的连续梁顺利实现了合龙。这一关键成就标志着工程进度已进入新的里程。这一重要突破对珠肇高铁的整体施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且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于通车后交通便捷性的期待。
关键节点突破
近期,厦深铁路广东有限公司承接了珠肇高铁石苑特大桥连续梁的建造工程,其中,中铁十六局集团承担了施工职责。该桥的连续梁部分已成功完成合龙浇筑。这一进展标志着珠肇高铁江珠段的建设已全面进入桥梁上部结构的施工阶段,并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进展。这一进展在项目推进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项目在发展轨迹上达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该合龙工程为后续工程建设打下了稳固的基础,观察工程进展表明,后续施工有望更加顺利,这将有助于实现全桥建设的最终目标;同时,各施工环节之间的协作也将变得更加紧密和高效。
桥梁基本情况
石苑特大桥作为珠肇高铁的关键项目,其连续梁段位于架梁作业的起点。该连续梁的设计长度为(32 + 2×48 + 32)米,成功跨越了S269省道,整体长度扩展至161.5米。梁体的高度设定为3.035米,顶部宽度为12.6米,底部宽度为5.5米。此设计确保了桥梁在穿越省道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该结构的几何尺寸经过精确计算与精心设计,不仅满足了跨省道的跨度需求,而且在承载能力与结构稳定性方面均得到了充分保障。
施工面临挑战
S269省道车辆众多,其上方横架一座连续梁,梁底与地面间距仅5.8米。施工期间,需应对季节性大风带来的高空作业风险、狭窄的通行区域以及跨线交通安全的诸多挑战。在这种复杂的施工条件下,施工难度大幅上升,安全风险亦相应增加。
施工团队需不断跟踪气象信息,并据此实施必要的防范手段以抵御强风等极端气候;此外,他们还必须确保省级道路的通行不受影响,避免施工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这些情况无疑给施工任务带来了诸多挑战。
施工监测措施
在施工期间,项目施工团队运用了高精度多模态定位技术来搭建监测网络,网络中包括484个监测点,这些监测点的主要功能是实时采集梁体的位移信息。借助这些实时获取的数据,施工人员可以迅速掌握梁体的变动状况,从而有效保障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与质量。
在合龙段施工阶段,技术团队对梁端位移进行了连续三日的持续监测,并对因温度波动而产生的变形路径进行了详尽的记录。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变形路径,团队成功制定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旨在防范温度波动可能对梁体产生的潜在不利影响。
技术创新应用
施工方案经过团队优化,预计在气温相对较低的季节进行微膨胀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同时,团队采用了“预压钢绞线反拉力”与“劲性骨架”相结合的双重锁定技术。通过4台400吨千斤顶施加的2400千牛预紧力,成功将合龙口的变形量严格限制在10毫米以下,确保了对接的精确性。
该技术显著增强了桥梁在合龙过程中的精确度和稳定性,从而有效保障了桥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此外,该技术还为类似工程项目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
高铁建设意义
珠肇高铁项目的实施对于优化珠江口西岸铁路网络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江门至珠三角枢纽机场的路段,它是连接深圳至南宁高铁的关键纽带。该路段的完工将显著增强珠江东西两岸以及西南地区的快速交通联系,对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产生深远且重大的影响。一旦该路段投入运营,乘客从江门出发仅需30分钟便可抵达机场。
广东省独立承担了该高速铁路的投资与运营任务,这标志着我国拥有了第一条设计时速高达350公里/小时的高速铁路,并计划在2027年完工。完工后,珠三角地区的主要城市将有望实现一小时交通互通,这将有利于形成“12312”的出行交通圈。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关于珠肇高铁建成后的未来发展,您有哪些期待和展望?请您在评论区提出您的看法,同时请记得为文章点赞并分享至您的社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