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云南省宣威市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在水环境治理领域进行了创新性的区域合作。两地检察机关共同举办了磋商会,旨在共同应对可渡河行洪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此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联合巡查情况
会前,由宣威市人民检察院和威宁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共同领导,联合水务部门、地方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对可渡河威宁金钟段的界河进行了巡查。在巡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对河道进行了细致的勘查,并对废弃矿渣、倾倒垃圾、渣土等不良现象进行了详细记录。此外,还发现部分区域存在占用河道种植高大作物、私自修建围堤的行为,同时,河道裂缝、垮塌等潜在的安全隐患也被及时揭露。
公益诉讼磋商
本次会议对两地检察机关处理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进行了讨论,该案件主要涉及可渡河非法侵占河道、向河道倾倒固体废物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联到行洪安全。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将对珠江流域的水环境以及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威宁自治县人民检察院的承办人员对案件情况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拟讨论的议题,同时指出河道被占用种植等行为对上下游居民的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宣威提出困境
宣威市人民检察院针对辖区实际情况提出,跨省河道治理遭遇“多头管理、责任不明确”的难题。这一难题源于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管理界限和职责划分不明确,使得在治理可渡河时,各部门间易出现责任推诿现象,进而影响了治理的成效与效率。此困境对可渡河行洪安全治理构成了重要障碍。
水务提出建议
两地水务机构就整改中的难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由于农户的生计与河道种植紧密相连,因此清退工作面临较大的阻力;同时,堤坝修复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目前尚存在较大的资金短缺问题。针对这些具体的实际情况,水务部门提出,应当探索更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确保整改工作的顺利推进。
基层代表发声
乡镇和社区的代表们参与了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们主张在生态保护与民生需求之间寻求平衡,并致力于研究相应的补偿方案。对于因河道种植清退而遭受影响的农户,他们建议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降低清退的阻力。此外,他们还强调必须确保生态环境得到充分保护,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多方达成共识
经过深入交流,与会各方形成了以下三项共同认识:首先,针对高大作物区域,水务局与乡镇政府将联合进行法律宣传教育,有序推进作物清退工作,并指导农民转向种植矮小经济作物;其次,两地将携手申请专项资金,优先对坍塌的河堤进行修复工程;最后,建立信息共享、联合巡查、案件移交的长效联防机制,设立全天候跨省河道监督电话,强化地方管理职责。
此次区域间协作能否持续深入进行,是否能够根本解决可渡河的行洪安全问题以及跨区域治理的复杂挑战?诚挚邀请各位在评论区发表见解,同时,请不要忘记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