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耕繁忙之际,众多村民投身于田间劳作,而东安县公安局新圩江派出所的民警们则正致力于解决一宗历时18年的土地争执。经过不懈努力,农户们对民警的工作表示了由衷的感激,并赠送了锦旗。这一事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矛盾起源
2005年春季,胡某的母亲与李某的母亲达成了一项口头土地交换协议。胡家意图将自家的鱼塘与李家的荒山进行交换,以便于进行烤烟的种植。该约定并未形成书面文件,主要是基于双方在农事合作中的熟悉和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某家停止了烟草的种植,原先的烤烟房逐渐沦为废墟。李家基于保护祖业的目的,试图收回这些土地,从而在两家之间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僵局难破
由于土地置换缺乏明确的协议,双方意见分歧严重。胡家主张土地置换已发生,土地所有权已转至他们手中;而李家坚持认为土地只是暂时借给胡家使用。自那时起,双方多次尝试沟通,却始终未能达成共识,矛盾持续加剧。村里虽曾尝试组织调解,但由于双方均未作出让步,调解努力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从2004年至2025年期间,两家的关系降至最低点,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引发激烈的争执。
调解启动
2025年4月7日,正值春季耕作高峰期,新圩江派出所针对可能激化的矛盾,为保障农业生产及当地治安稳定,及时介入。全所民警充分认识到事件的复杂性,认为此次调解是对基层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派出所运用了政法系统的“五老”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这些“五老”是指那些通晓法律、享有威望且经验丰富的长者。他们与民警携手合作,共同投入到这场纠纷的解决工作中。
三步解法
雷超所长指出,该所遵循永州市公安局“12345”模式推进工作。首先,民警在春寒细雨中坚持连续三天,对周边居民进行走访,详尽掌握土地置换流程及矛盾起因,并明确土地的实际使用情况。其次,通过查阅土地承包台账等原始资料,构建起完整的证据链,为调解工作提供法律支持。第三步,依托政法“五老”调解室这一平台,与镇综治办、司法所等相关部门携手合作,对矛盾积压点进行整治,同时消除调解过程中的障碍。
协议达成
经过连续三轮的艰难协商,双方在“五老”调解室内的对话氛围开始发生积极变化。调解员们从法律和地方情感出发,通过情感共鸣和理性阐述,逐步缓解了双方的情绪。至5月6日,双方最终达成了共识,决定各自负责现有土地的管理并维持现状不变。李某现场表示,民警的讲解深入浅出,他对这一结果感到满意并完全接受。
锦旗致谢
历经十八载,谜团终被揭开。李大姐特地制作了一面锦旗,亲自送到派出所,她紧握民警的手,激动不已,连连致谢。这面锦旗不仅是对民警辛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基层治理模式的褒扬。新圩江派出所成功化解了矛盾,这一事件生动展示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枫桥经验”。
您是否曾目睹过类似的争议最终得以圆满处理的案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如若您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启发,请点赞并予以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