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海拔约4000米的川藏公路折多山隧道建设工地,新旧川藏公路的对比十分显著。其中包含多个引人注目的焦点,包括备受关注的通车日期,以及施工过程中遭遇的种种挑战和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各种支持。这些构成了新老建设者在川藏线上的建设历程,引发了人们深入了解的兴趣。

折多山隧道:8公里穿越,从1.5小时到8分钟,川藏第一关的奇迹工程  第1张

新老川藏线的直观对比

折多山隧道:8公里穿越,从1.5小时到8分钟,川藏第一关的奇迹工程  第2张

川藏线上的变化显著。在海拔约4000米的折多山区,旧318线路呈黄色,其沿山蜿蜒,以穿越折多山。目前,一条约8000米长的红色折多山隧道正在建设中。隧道完工后,将显著改善交通状况。过去,车辆穿越折多山需耗时1.5至2小时,隧道启用后,通行时间将缩短至8至10分钟。新老线路的对比凸显了建设带来的进步。这也反映了人们对便捷交通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趋势。

折多山隧道的开通将对川藏线的交通布局产生深远影响。隧道启用后,不仅大幅减少了通行时间,还显著提高了川藏线的运输效能。过往沿老318线路的驾驶员将不再经历漫长的翻山越岭,这一变化对于推动川藏地区的商贸、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隧道修建起始及其难点

2018年起,折多山隧道工程启动。该隧道施工面临多重重难点。其中,岩石松软性成为最为突出的挑战,与常规隧道施工中盾构机可处理的岩石存在显著差异。软岩在挖掘时易引发泥水涌出,影响施工安全。截至目前,隧道每日挖掘进度不足2米,这在以往施工技术中属难以克服的问题。这一难题凸显了该隧道建设的艰巨性。

当前,解决这一挑战需借助创新技术。在地质条件复杂的折多山区,松散的岩石对施工产生了显著影响。施工队伍需在处理突发泥石流和涌水问题的同时,保障施工安全。此外,他们还需确保每日的挖掘进度,以期工程能够尽快完工。

现代化机械助力施工

折多山隧道建设中,现代化机械发挥了显著功效。目前,通过隧道口信息中心的实时监控大屏,可直观掌握施工的最新动态。在隧道挖掘阶段,仅需少数工人操控机械设备,即可完成挖掘、搭建钢结构钢架支撑、加固及硬化等工作。这一过程与过去大量工人手工操作的情形有着显著差异。

折多山隧道:8公里穿越,从1.5小时到8分钟,川藏第一关的奇迹工程  第3张

现代化机械对施工方式产生了变革。这一变革提升了施工效率与安全性。在海拔较高的区域,机械设备能更有效地执行高强度挖掘与支撑等作业。因此,在建设折多山隧道时,施工得到了更有力的保障,并有效减轻了松软岩石导致的突泥涌水等施工挑战。

十多公里外的钢材加工中心

该钢材加工中心位于施工现场十公里开外,呈现一片繁忙态势。运输设备无人操作,机械臂持续运作。一旦施工现场通过信息化系统发出生产指令,车间即刻启动生产流程。该中心每月为施工现场提供有力支持。

折多山隧道:8公里穿越,从1.5小时到8分钟,川藏第一关的奇迹工程  第4张

钢材加工中心充当着类似后勤基地的角色,为隧道工程持续输送必要的资源。无论是钢架的制造还是其他钢材需求,该中心的运作保证了工程不会因材料短缺而中断。此外,现代化信息设备的运用使得指令传递更为快捷,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

施工中的环境保护考量

在高海拔地带开展隧道工程,需攻克地质难题,同时亦需重视生态保护。该区域不仅是地质结构复杂的隧道穿越地,亦为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是必须坚守的原则。以施工废水为例,其产生量巨大,必须得到有效处理。

施工过程中,建设者肩负着关键的环保使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维护这片区域的生态平衡,既是责任所在,也是保障川藏地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活动不应损害当地秀美的自然风光及敏感的生态环境。

新老建设者的对比传承

折多山隧道:8公里穿越,从1.5小时到8分钟,川藏第一关的奇迹工程  第5张

施工现场的折多山隧道,让人不禁回忆起七十余年前那些前辈建设者的辛勤付出。他们仅凭简陋的器械和坚韧的意志,建成了川藏公路。相较之下,今日的建设者们拥有了先进的机械装备,并在高原上享有职工之家的支持,无需担忧高原反应,面对地质难题时,他们更显从容和自信。

这种传承涵盖了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新一代的建设者以前辈为楷模,并充分利用现代资源,致力于在川藏线上谱写新的历史。尽管可能面临新的挑战,但新老建设者坚韧不拔的精神必将确保折多山隧道得以顺利完工。

各位读者,折多山隧道施工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针对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您觉得哪一项将是解决难度最大的?我们期待您的评论参与、点赞及文章分享。

折多山隧道:8公里穿越,从1.5小时到8分钟,川藏第一关的奇迹工程  第6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