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线盾构始发
5月9日,在济南这座繁华的城市,直径15.06米的“启航号”盾构机刀盘缓缓启动旋转。济南市航天大道穿黄隧道工程(I期)南线段,由济南城市建设集团出资,并由中铁十四局负责施工,盾构施工正式拉开序幕。这一行动标志着该工程迈入了盾构掘进的新阶段,同时也极大地提振了所有参与建设者的士气。

项目意义重大
该项目位于济南高新区及新旧动能转换的起始区域,是连接遥墙国际机场与该区域的重要交通线路。项目完工后,将增设机场往西的疏散通道,提升城北地区的道路网络密度。此举对于改善跨黄河通道的布局和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项目基本概况

该隧道全长达3888米,按照城市主干路双向6车道的技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为60公里。中铁十四局负责施工的南线盾构段隧道长度为3252米,施工过程中使用了名为“启航号”的15米级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技术指标全面显示,该工程规模宏大。
复杂施工环境

黄河河床地质状况极为复杂,“启航号”在航行途中需穿越黄河本体、两岸堤坝以及淤积地带。该地带地层主要由粉质黏土、黏土、粉细砂和粉土构成,部分区域还掺杂有钙质结核。河床泥沙淤积高度可达到约4米。在这样的复杂多变自然条件下,施工任务遭遇了重重挑战。
盾构机的设计
项目组针对复杂的施工环境和地质条件,特别研发了一款名为“启航号”的盾构设备。该设备长度达到161米,刀盘直径为15.06米,整体重量接近358吨。设备由一个中心块和六个主刀臂以及六个辅刀臂组成,其精细的设计为施工提供了稳固的支撑。

前期施工成果
自项目启动至今,参与建设的各方紧密协作,工程进度得到显著提升。在33天的时间里,成功完成了87幅地连墙的施工;经过85天的连续努力,实现了17.5万立方米土方的挖掘及垫层的浇注;此外,高效地完成了盾构机组的组装、调试工作,并做好了始发前的各项准备,为后续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济南市交通运输局近期大力促进了黄河跨河通道的工程建设,目前济南市已成功建设了21座跨河桥梁与隧道。这些新增通道的投入使用,初步展现了协同与规模效应,提升了城市道路网络的风险抵御力,缓解了市中心与北部新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拓展,并且为航天大道穿黄隧道等类似项目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环境。您如何看待济南航天大道穿黄隧道开通后,对周边区域可能带来的具体积极影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此外,请不要忘记为本文点赞及进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