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对再生稻进行测产这一活动具有显著价值。一方面,它标志着再生稻产量数据的新突破;另一方面,它展示了无人农场模式在再生稻种植领域的成功应用,这些均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
再生稻测产背景
再生稻,作为一种高效的水稻种植方式,单次种植即可实现两次收割,不仅确保了产量,还降低了成本,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在益阳大通湖区,一场关键的再生稻测产活动于10月31日上午举行。活动地点设在大通湖区的再生稻无人(少人)农场。该农场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它是在众多专业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来的。
目前,农业领域正迎来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其中再生稻的成败直接影响到粮食产出与农民的经济收入。作为这一农业创新探索的成果,再生稻无人(或少人)农场应运而生。
测产过程介绍
测产当天现场气氛热烈。在农场里,多台无人收割机依照预定路径来回作业,收割完成的再生季稻谷随后被运送至指定地点,接受专家的测产工作。此次测产活动备受关注,现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陈温福、李培武、柏连阳四位,以及来自全国科研机构的十余位专家和教授共同见证了这一过程。
测产过程严格遵守农业农村部规定的标准。若测产区域面积超过500平方米,专家组将随机选取三块示范田进行实地收割。随后,对收割所得的农作物进行称重,并去除水分和杂质,从而计算出准确的产量数值。
再生季产量成果
再生稻再生季的亩产成果显著提升。经专家精确核算,再生季的实际亩产量达到了511.0公斤。结合头季的754.28公斤产量数据,全年亩产总计可达1265.28公斤。在抽取的三块田块中,实测亩产量分别为523.7公斤、497.4公斤和512.0公斤,通过算术平均计算得出上述结果。
该地区再生稻种植态势呈现积极局面。与过往再生稻产量数据相较,可见该地种植模式及技术应用已取得显著进展,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技术支撑团队
再生稻无人(少人)农场得益于强大的技术支持。在该领域,“机收再生稻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这一项目由湖南宏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牵头。
在众多高校团队的助力下,项目得以稳步推进。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华中农业大学彭少兵教授团队以及湖南农业大学唐启源教授团队等均提供了有力支持。得益于这些技术资源的汇聚,全球首个再生稻无人农场得以成功建立,并实现了丰产。
无人农场特点
益阳大通湖区宏硕再生稻无人农场独具特色。该农场目前已实现农机作业任务的远程构建与操控。
智慧农业平台的应用,已实现再生稻全过程的智能化数据采集与分析,并辅助农事指令的智能决策以及农机作业的智能执行。展望未来,该平台设定了宏伟目标,旨在实现种植与收获同步进行,以及耕种、管理、收获和烘干等全链条的无人或少人化作业,致力于打造一个可广泛推广的示范样板。
再生稻意义与前景
再生稻在粮食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价值显著。它不仅能够减少劳动力需求,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能确保作物产量。若此种植方式得以全面推广,无疑将有效提升粮食总产量,从而加强粮食安全保障。
益阳在再生稻种植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然而,在全国层面,再生稻的普及仍需政策扶持与技术投入等多重支持。再生稻推广过程中,您认为将遭遇何种挑战?敬请读者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同时,期待大家的点赞与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