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了2024年全国肥料质量抽查的通报。通报内容揭示,抽查结果呈现出既令人欣慰又令人担忧的双重特征。合格肥料与不合格肥料比例的成因及相关问题,均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抽查背景与基本情况

2024年,农业农村部开展了全国肥料质量监督的专项检查,其目的是保障我国农业用肥的安全性和质量。此次检查范围广泛,涉及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等24个省份,几乎覆盖了我国所有主要农业区。检查对象涵盖了有机肥、水溶性肥和微生物肥等多种肥料类型。共抽取了270个样本,总重量超过650吨,覆盖了241家生产与销售企业(包括个体商户),这一规模的抽查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我国肥料生产和销售的整体状况。

实施全面检查为后续结果的精确性奠定了坚实基础。每一份样本都可能对众多农民的使用体验和作物生长带来显著影响。无论是企业规模,样本数量,基点数据,还是所涉肥料种类,均显现出官方对肥料市场高品质发展的重视。

整体合格率状况

抽查数据表明,在270个肥料样本中,232个样本符合标准,合格比例达到了85.9%。尽管这一比例较高,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仍需引起关注。这一数据直接关系到众多农户对肥料使用的信任度。进一步分析,有机肥料样本125个,其中104个合格,合格率为83.2%;水溶肥料样本56个,合格44个,合格率为78.6%;微生物肥料样本89个,合格84个,合格率为94.4%。不同类型的肥料样本合格率存在差异,这反映出肥料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复杂挑战。

行业的规范性可通过合格率这一指标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尽管整体合格率达到了85.9%,但仍有大约14.1%的肥料存在质量问题。若这些不合格肥料流入市场,将对农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肥料生产企业需警惕,不能仅依赖整体合格率,而应关注旗下各类肥料的具体质量。

有机肥料不合格原因

有机肥料在不合格肥料中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有机质含量不足、酸碱度(pH值)及重金属含量超标等方面。有机质含量不足削弱了肥料提升土壤肥力的作用,进而对作物品质产生负面影响。pH值和重金属含量超标更为严重,它们对土壤生态环境及作物本身造成长期不良影响。例如,土壤板结和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其影响范围广泛,后果深远。

在制造有机肥料的过程中,企业需对原料选择和制作步骤进行严格把控。此外,农民在购买有机肥料时也应保持警觉。若不当使用不合格的有机肥料,将严重影响其农业收益和土壤的持续利用。

水溶肥料存在不合格现象,这一问题需引起重视。主要问题是其中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的含量普遍偏低。根据规定,中微量元素的最低含量应为每升100克,但在抽查中,并未发现符合标准的中微量元素含量。这种情况严重削弱了肥料为作物提供全面营养的能力。作物因缺乏必需元素而生长受阻,常表现为叶片发黄、植株矮小等症状。

现代农业广泛采用水溶肥料,特别是在大型农场和精细农业中。目前,不当使用此类肥料可能引发农户及农业企业作物生长受限,从而增加生产成本,减少经济效益。

微生物肥料不合格原因

微生物肥料的不合格情况主要体现在有效活菌数量偏低以及杂菌率明显超标。例如,“尚古源沃”生物有机肥和“根瘤菌菌剂”部分产品中,未检测到有效活菌数,或活菌数远低于标示值,同时杂菌率远超规定上限。类似问题也出现在“邯郸市源沃肥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华创佳农生物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生产的部分产品中。这种情况无疑对依赖微生物肥料改善作物品质和增强抗病能力的种植者造成了重大打击。

这些微生物肥料对作物根系有益菌的增长至关重要。若活菌数量不足或杂菌比例过高,作物将无法获得积极影响,甚至可能遭遇负面效应。最明显的影响是降低了作物吸收养分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后续要求与举措

抽查结果公布后,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了明确指示。各省份需在2025年2月14日之前,将不合格肥料产品生产企业的处理情况及省级肥料质量抽查结果上报至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同时,各地应迅速搜集证据,对不合格肥料生产企业依法启动立案程序,并推动其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此举措旨在强化政府监管,整顿肥料市场秩序,提高肥料产品质量,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在当前环境下,肥料生产商面临更为严苛的责任考验和规章限制。企业必须确保生产过程完全符合法律法规,这一课题值得肥料行业深入探讨,同时也欢迎广大读者加入讨论。若本文对您有所启发,敬请给予点赞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