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剅河镇千桥村的祥宇种养专业合作社,田间的稻谷金黄一片,池塘中黄鳝在网箱中自由游弋。合作社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这背后,离不开“90后”负责人陈树的辛勤努力。同时,这里也蕴藏着许多引人注目的故事。

曾经的高管返乡务农

90 后高管返乡当农二代,3 年打造全国最大稻虾鳝生态养殖基地  第1张

陈树,曾担任企业高管,三年前毅然决然回到故乡。面对城市激烈的就业竞争,众多年轻人渴望在城市中开拓一片天地,然而陈树却选择了逆向而行。他放弃了城市中看似光鲜的工作,转而投身农业。这一决定或许源于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或许也因看中了家乡农业的无限潜力。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陈树体验到了强烈的归属感,并立志要大显身手。

90 后高管返乡当农二代,3 年打造全国最大稻虾鳝生态养殖基地  第2张

返乡的决定并非轻而易举。城市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娱乐选择,相较之下,农村条件较为简陋,娱乐活动较为有限。然而,陈树毫不犹豫地选择在此定居,这充分表明他对家乡未来的发展抱有坚定的信心。

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祥宇合作社于2013年成立,其创始人陈新台,陈树的父亲,最初引领了稻虾连作业务。经过持续发展,合作社的种植和养殖面积已扩展至两万亩。这一成果是多年不懈努力积累的。这片土地承载着陈家两代人的辛勤耕耘与精耕细作。

90 后高管返乡当农二代,3 年打造全国最大稻虾鳝生态养殖基地  第3张

自稻虾连作模式初现至今,其多元化发展历程得益于历代人的不懈探索。尽管农业产业在农村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但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挑战层出不穷,对生产构成潜在威胁。然而,祥宇合作社始终保持稳健发展,规模逐步扩大。

稻鳝虾种养新模式的探索

陈树继承父业后,着手研究创新的养殖种植模式。他明确认识到,唯有创新才能助力合作社实现更优质的成长。面对全市积极推动黄鳝产业发展的形势,他产生了新的构思,即尝试在稻田与虾塘共生的田地中养殖黄鳝。

该过程充满挑战。他必须持续学习行业技术,并前往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和经验学习。例如,他前往孝感、武汉、襄阳等地进行调研,这些考察是他探索新模式的必要环节。经过两年的试验与优化,他与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携手,成功研发出“稻鳝虾”新型模式,实现了水资源的三重利用和农田的三季丰收,取得了显著的高效成果。

90 后高管返乡当农二代,3 年打造全国最大稻虾鳝生态养殖基地  第4张

智慧农业的迈进

陈树近年来并未满足于传统的种养方式,而是积极迈向智慧农业领域。在基地的智慧养殖监控室内,科技对农业的变革一目了然。通过电脑屏幕,养殖水面的实时动态、生长状况等,如pH值、含氧量等关键指标,均能清晰呈现。

智能水产养殖系统以高标准建成,配备了物联网传感器及199个视频摄像头。在此模式下,能够精确调节水位与饲料投放量。此举显著改变了传统农业依赖自然条件的状态,为农业生产增添了额外的稳定性和预见性。

获得的荣誉与家庭的支持

近期,陈树赴省城领取奖项,荣膺“2024年度全省十佳农民”的殊荣。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高度评价,亦是对祥宇合作社发展成就的积极肯定。他的成就背后,家庭的支持至关重要,尤其是父亲陈新台的鼎力相助。陈新台对儿子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并深知儿子在农业创新与发展领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尽管陈新台本人创建了合作社,他却勇于放手,鼓励儿子探索创新,并表示将全力支持儿子的事业,这为陈树持续进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90 后高管返乡当农二代,3 年打造全国最大稻虾鳝生态养殖基地  第5张

带动村民致富

祥宇合作社的崛起,激发了村民追求财富的梦想。今年初,合作社的仿生态黄鳝繁育基地落成,该基地规模庞大,拥有五万口网箱,覆盖了两个乡镇的十个乡村,承载着上千户村民追求富裕生活的希望。随着合作社持续发展及模式创新,预计将有更多村民受益,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在此,向读者们提出一问:展望未来,您是否认为智慧农业及创新种养方式有可能普遍成为农村致富的关键途径?诚挚邀请各位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见解,同时,也期待您为本文点赞并予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