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十月,山东黄河三角洲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试种田块金波荡漾。阳光下,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光彩夺目,映射着自然的肥沃。示范区农民勤奋收获大豆,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大豆收获后,被精心包装并仔细标注,确保信息可追溯。这些种子随后被运输,并接受严格的质量检验。
站在金灿灿的麦田之中,山东盐碱地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农事服务部主任李振华洋溢着喜悦。他感慨地说:“五一与十一为播种与收获的黄金时节,亦代表我们最繁忙的时期。”李振华指向一片玉米田,兴奋地介绍:“这便是我们公司与淄博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培育的齐民玉17号新品种。”齐民玉17号为今年山东批准的新品种,特点包括花朵繁茂、雄穗旺盛、花期长、抗倒伏、抗病虫害强、籽粒产量高和稳定性好。尽管今年遭遇罕见的旱涝交替灾害,包括超260毫米的暴雨和十级大风,以及病虫害频繁,但这些玉米依然保持了较高的产量,令人振奋。
盐碱地的挑战与希望
李振华对家乡土地怀有深厚的眷恋。他感慨道:“自幼生长在这片盐碱地,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尤为深切,尤其是对作物生机盎然、硕果累累的景象情有独钟,那是一种成就感。”1987年,年幼的李振华随父母至广北农场工作。其父母身为二分厂员工,亦辛勤耕作于土壤。李振华犹记母亲的辛劳,尤其在东营秋季,潮湿闷热,底层的棉花难以收割,农民们多需弯腰操作。这些经历深深塑造了他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感悟,并激发了他致力于利用科技革新种植方式的决心。
李振华与山东农业大学校友王菊英共同致力于盐碱地综合开发研究。于国家品种展示基地核心区的150亩土地上,筛选培育出228个大豆品种,这些品种主要参加了山东省大豆试验项目。通过区域试验,选育出高产优质的品种,并推广至黄三角农高区农户进行试验。本年6月中旬,在李屋和北常管区开展了2100亩齐民玉17号玉米品种的试种工作。国庆节前后,实验田内多品种大豆逐渐成熟并进入收割阶段。
科技与传统的结合
王菊英通过三轮车将大豆包装袋运送到国家盐碱地创新中心,执行“考种”实验。她说明实验流程道:“我们从区域试点样本中抽取样本,评估其成熟后的株高、结荚数及粒数等特征;同时,对样本执行脱粒和测产操作。”这些精确操作确保种子质量,并为未来种植提供了关键数据。
黄三角农高区拥有优化的育种条件,涵盖盐碱土壤、充沛风力、水库设施及专业团队,为育种研究与人工筛选提供坚实基础。李振华强调,正是这些优势使得区域不断推出新品种:“此处环境有助于模拟极端条件,进而筛选出更具适应力和高效能的作物。”
丰收的喜悦,未来的希望
李振华在试验田外围漫步,眉梢微扬,低语道:“看着这些作物的丰收景象,我心头的忧虑已消。这份喜悦非金钱可度。”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金秋十月的丰收不仅是农人的慰藉,也是科技进步与古老智慧的完美结合,堪称盐碱地综合管理的楷模。
在丰收的此刻,亟需探讨:如何将科技潜能与传统农业紧密结合,为农民带来更多希望与喜悦?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并点赞与转发本文,共同预视农业进步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