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计划(2024-2027)》,此方案旨在攻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瓶颈,助力科技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该计划发布,凸显了上海在科技进步及成果应用领域的重大进展。
深化改革与政策落地
最新行动计划着重于深化改革和政策执行,旨在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扶持,激活科技成果转化的潜能。该计划明确提出,设立专门的职务科技成果资产管理制度,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益改革,保障科研者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同时,方案倡导采用“所有权授予+转让+收益约定”模式,实现职务科技成果的全面权益授予,并支持对科研人员过去创业行为的合法调整。此等措施旨在有效激励科研人员深度参与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强化场景驱动与要素融合
该方案着重于增强以场景为核心的驱动与要素整合,依托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助力科技成果的实质性应用。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器建设处处长张励指出,新制定的行动计划将主要致力于拓宽转化途径、完善制度框架、营造有利环境。这些举措旨在消除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促进其跨领域的广泛推广。同时,方案提议建立100家以上的概念验证中心、开放式创新中心和技术转移机构,以及引育超过3000名的专业复合型技术经理人,以进一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
深化价值认同与生态共育
深化价值观共识与生态和谐培育成为最新行动计划的关键环节。计划强调,需加强跨部门协作与政策支持,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目前,已有39所高等教育机构、科研单位和医疗机构参与试点,共实现或进展中的授权成果98项,转化额达8.7亿元,助力50家企业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或合规调整。这些成果显示出科技创新转化试点项目取得的积极进展,为全面深入推广奠定了坚固基础。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点措施
高校作为科技成果输出的主要阵地,在成果转化进程中担负核心使命。上海市教委科研处副处长葛昊指出,未来将实施几项关键措施,首要任务是推动上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性改革。他强调,改革应注重高校采取系统性思维促进转化,避免割裂链条环节,应构建校内技术转移、科技、双创、人事、国资、大学科技园等部门间紧密协作的机制。同时,方案还旨在提升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及大学科技园的专业服务能力,并探索建立区域性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增强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
科技成果转化的历史回顾
自2015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后,上海于2017颁布《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并相继执行了两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年行动计划。上述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为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构筑了稳固基石。现发布的新一轮行动计划是对前两轮的拓展与深化,目标在于进一步消除制约成果转化的障碍,促进科技成果更高效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科技成果转化的未来展望
上海科技成果转化进入新的增长期。依托新一轮行动计划的推进,市内在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应用导向、加强价值共识方面有望实现新进展。高校、科研机构及医卫系统等关键主体将更活跃地投身于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创新成果从科研转化为市场应用。同时,通过培养专业化、跨领域的技术管理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专业性将得到显著增强,为转化过程提供坚实保障。
上海市推出最新版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此举标志着本市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领域取得显著进展。该方案的实施旨在破解成果转化难题,促进科技成果更顺畅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关于科技成果转化领域面临的挑战,诚邀您在评论区提出见解,并助力传播本文,共同展望科技成果转化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