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副行长张守川:人工智能如何影响金融实践?  第1张

10月26日,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守川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4上海苏河湾大会”上发表了系列重要见解。这些观点涵盖了人工智能对金融行业的影响,以及金融领域所遭遇的新形势。这些内容值得业界深入研究和讨论。

人工智能与金融

今年诺贝尔奖的评选结果揭示了人工智能在科学领域的影响日益显著。其中,两项科学大奖与人工智能技术密切相关。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的自学习能力尤为突出。以2023年工商银行的数据为例,应用人工智能优化金融服务算法后,服务效率提升了25%。此外,人工智能还能有效降低科技研发的边际成本,并优化服务曲线。同时,金融机构运用大模型技术也有助于降低成本。

金融机构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精确服务。调查数据显示,约三成金融用户认为,定制化的服务有助于提升他们对金融机构的信赖。人工智能技术正为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开辟新的途径。

大型金融机构的角色

大型金融机构在实体经济与金融稳定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工商银行为例,这类金融机构不仅是实体经济的坚实后盾,而且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起着核心作用。从资产规模的角度分析,工商银行等大型银行在全国金融机构总资产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在追求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它们还需产生积极的外部影响。

大型金融机构肩负着公共基础设施的角色。它们在推动中小企业成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巨额资金支持。据统计,2023年,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总额接近大型金融机构总贷款额的30%,其对促进就业和确保经济稳定发展的贡献显著。

新型金融风险

互联网的进步加速了信息流通,但同时也引入了风险。在过去五年里,信息传播的速度提升了超过50%。这一增速不仅加快了金融交易的节奏,还使得金融风险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特征。以小规模的金融波动为例,它们可能迅速蔓延开来。

处理新型金融风险的任务紧迫。全球金融体系对稳定性的需求日益增强。据国际金融组织的数据显示,若风险防控措施不当,全球金融市场可能遭受高达万亿美元的损失。

跨境金融合作与风险管理

跨境金融合作成为当务之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金融机构之间的协作有助于共享数据和经验。以2020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为鉴,若加强跨境合作和信息交流,风险有望得到有效降低。

金融科技与风险管理的紧密结合,已成为应对策略的关键。银行通过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来识别潜在风险。据工商银行内部数据统计,至2023年,采用这些技术手段已使风险发生率降低超过20%。

工商银行的基本立场

工商银行将风险防控置于核心位置。作为一家全球性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它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在2024年,工商银行进一步增强了在风险防控领域的资源分配。

坚持稳健发展的方针持续前进。多年来,工商银行保持了资产质量的稳定,不良贷款比率始终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即便在金融风暴期间,该行亦能确保资金链的稳定。

工商银行的合作展望

工商银行致力于与各方深化合作,共同开展研究。针对金融市场波动及跨周期调控等关键议题,银行将积极探索最有效的应对策略。此外,工商银行还将携手多家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探讨如何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积极构建多样化合作平台。产学研合作领域持续扩大,并深化合作层次。例如,计划至2025年与更多高等院校共同进行金融课题研究。同时,着重加强风险防控合作。在企业和金融机构间搭建信息沟通桥梁,以便及时识别与防控风险。针对工商银行的未来展望,其他金融机构是否将积极响应?欢迎读者在评论区发表见解,并对本文点赞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