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集采质量持续受到公众关注,特别是在上海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及医学专家指出部分集采药品存在潜在质量隐患,这一话题随即引发了广泛关注。
国家医保局积极行动
国家医保局对集采药品潜在问题给予高度重视。21日,医保局与多个部门共同前往上海,面对面听取政协委员及专家对药品集采政策及中选产品质量保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此举体现了医保局对药品管理的重视及积极应对态度。医保局工作人员积极行动,旨在深入了解集采药品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确保公众用药安全。这一举措对完善整个医疗药品体系具有积极作用。
聚焦质量保障问题
所关注的主要是那些基于临床数据、展现统计学差异的质量与药效疑点。药品质量保障至关重要,尤其在集中采购的药品领域。若出现质量问题时,将影响众多消费者的健康。国家医保局等相关机构已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他们侧重于收集来自临床一线关于集中采购药品使用效果的反馈。他们搜集了仿制药与原研药在治愈率、有效率、不良反应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病例信息可追溯的案例,并据此编制问题线索清单,随后将该清单转交给药品质量监管机构。
共商保障品效建议
为确保集采药品的质量与疗效,各相关方需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比如,建议药品监管部门强化日常监管力度。药品一旦通过一致性评价,监管工作仍需持续加强。此外,应全面公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生物等效性试验数据,以体现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同时,设立医疗机构药效对比证据的反馈机制,多方参与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监控药品的品质和疗效。
集采协议用量规定
医疗机构在集采协议中通常采购量占其申报量的60%至80%,此规定为机构预留了一定决策自由。医疗机构可自主决定剩余采购品牌的选取,且无禁止采购进口原研药的限制。此制度设计展现了其灵活性。医疗机构可依据自身需求及实际情况采购药品,既推动了集采药品的进展,又兼顾了特殊情况和多样化需求。
对医疗机构的意义
医疗机构从中受益匪浅,获得了药品采购的更大自主权。他们能根据患者病情和特点挑选适宜的药物。此举亦有助于规避因过于严格的集中采购政策可能引发的药品使用同质化问题。在确保集中采购药品占比的同时,他们还能灵活调整不同品牌药品的运用比例。
民众的期待
民众最关注的是集采药品的品质。他们期待,无论是仿制药还是创新药,都能确保其质量和疗效。国家医保局等部门此次举措,让民众看到了消除潜在质量问题的希望。民众希望收集到的信息能真实反映问题,并助力药品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和可靠。
国家医保局及相关机构在上海征询意见后,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和建议将如何进行后续处理?我们期待在评论区看到大家的热烈讨论,同时,也鼓励大家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