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航运绿色转型的大潮中,上海港实现了液化天然气单次加注量1.15万立方米的突破,这一成就引人注目。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上海港在能源补给领域的重大进展,而且充分展现了其对航运绿色转型的积极支持和响应。

液化天然气加注的新突破

上海港此次液化天然气加注量创下新高,达到1.15万立方米,这一数字实实在在打破了纪录。该事件发生在上海港的管道系统中。上海港取得如此成就并非偶然,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和管理革新,其在液化天然气加注领域的能力不断提升。这一举措对上海港在国际航运领域的竞争力提升至关重要,使上海港在能源加注领域可与全球领先港口相媲美。目前,长期为航运和集装箱公司提供加注服务的公司已增至8家,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上海港在该领域的发展成果。

上海港的这一成就,为国内其他港口在液化天然气补给领域提供了借鉴。关于未来是否会有更多港口借鉴上海港的成功经验,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制度创新的推动作用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试点管理办法(试行)》的颁布,为上海港的液化天然气加注业务带来了新的活力。在2022年1月30日之前,上港能源等相关部门遭遇了制度缺失的难题。当时,国内尚无液化天然气加注政策的监管先例,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航运处的林益松处长对此深有感触。自2021年1月法国达飞集团向上港能源提出液化天然气加注需求以来,各方便开始积极努力。上港能源提出问题后,上海市商务委联合11个部门组建了工作小组,经过一年多的合作,最终发布了该《办法》。制度建立后,上港能源成为了首个试点企业。

上海港的液化天然气加注业务已步入正规化,且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这一现象是否预示着,未来在其他新兴领域,我们也能通过集体讨论和制定规范的手段,迅速推进相关业务的发展?

上海港的国际地位提升

上海港成为我国首个、世界第三座具备“船对船”同步加注保税液化天然气功能的重要港口。这一成就归功于制度革新以及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等多重因素。随着这一变化,上海港在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中增添了分量。以往,全球仅有荷兰鹿特丹、新加坡等少数港口具备液化天然气加注能力,而上海港如今亦能跻身其中。此举不仅提升了上海港在国际航运领域的地位,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国际航运企业寻求合作。

更多国际航运企业的合作会给上海港带来怎样更多的发展机遇?

进一步布局绿色能源加注业务

上海港在迈向国际航运中心的进程中,液化天然气加注只是其战略布局中的一小环节。自3月1日起,临港新片区启动了绿色航运产业联盟的开放平台。该平台致力于打造多元化的绿色能源补给体系。目前,该平台已初步建立服务于绿色甲醇加注的业务架构,并吸引了包括生产、制备、检测、认证、加注服务以及碳交易在内的多家机构。上海港正朝着能源补给多元化、绿色化的方向稳步前进。这一战略布局有助于弥补高端航运服务的不足,进一步提升上海港的服务质量。

这一平台对于上海港绿色能源加注业务的增长幅度究竟会有多大?

政策支持下的发展前景

《决定》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发布了相关指导,上海市于11月1日发布了《推动国际航运燃料绿色转型工作方案》。方案中设定,到2030年,上海港的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量将达百万立方米(液态),绿色甲醇和绿氨的加注量将达百万吨级。这一目标预示着上海港在绿色能源加注领域将迎来大规模的发展。上海港致力于建设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加注服务中心,以增强其国际航运服务的能级和竞争力。

上海港能否按预定计划实现既定目标?这一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本文期待读者的点赞与转发,共同聚焦上海港在航运业绿色变革中的最新进展。

背后团队的努力与贡献

一系列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众人的辛勤付出。例如,法国达飞集团在2021年1月寻求与上港能源合作,探索需求。上港能源的罗文斌全力推动事务进展。在遇到诸如制度空白等难题时,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航运处的林益松处长以及由上海市商务委牵头,联合11个部门组建的工作小组,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他们从研究问题到逐一解答,共同为上海港液化天然气加注等发展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人员在上海港未来发展中将有哪些新的贡献?这一点备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