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世界高血压日活动圆满结束,随之而来的是高血压相关议题的热议。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众多,并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情况令人担忧。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我们应如何实施有效的应对策略?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
高血压现状严峻
目前,我国正遭遇高血压问题的严重挑战。《2022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成年人高血压的发病率已达27.8%,患者数量已突破2.45亿。特别是6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高血压的发病率几乎达到50%。另外,近年来,各年龄段的高血压患者数量均有上升,特别是中青年患者的增长趋势尤为明显。2015年的数据与1991年相比,20至39岁年龄段青年的发病率增加了144.4个百分点,同时,40至59岁年龄段中年人的发病率亦提升了87个百分点。
高血压的分类
高血压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原发性和继发性。在我国,大约有95%的高血压患者属于原发性高血压。至于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被揭示,通常认为这与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治疗此类高血压通常需要患者长期坚持。相较之下,继发性高血压通常由特定的疾病或病因所引发,诸如肾病、内分泌紊乱等情况。治疗的核心在于对根本疾病进行针对性治疗。一旦这些病因得到消除,血压有望恢复至正常水平。
高血压的隐患
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重要因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院长蔡军指出,高血压往往不易被察觉,却可能逐步损害人体健康。在心血管疾病中,大约有70%的病例与高血压有关,涵盖脑出血、脑梗塞、心肌梗死和肾功能衰竭等多种疾病。若血压长时间处于异常状态,可能会造成血管壁的损伤,从而增加心脏的负荷,并且有可能诱发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的多种并发症,对个人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危害。
提早预防警惕
预防工作需尽早开展。在血压的临床诊断过程中,确立了一套明确的评估准则。理想血压水平是指收缩压小于120毫米汞柱,舒张压小于80毫米汞柱。当收缩压位于120至139毫米汞柱之间,或舒张压位于80至89毫米汞柱之间时,可被归类为高血压前期。若患者未服用降压药物,且在一天内进行三次测量,若收缩压值达到或超过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值达到或超过90毫米汞柱,则可确诊为高血压。对于高血压前期患者,需保持高度警觉,并对生活习惯进行相应调整,以此防止病情加剧,发展成高血压。
控制高血压的方法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日常应坚持进行体育锻炼,严格控制食盐摄入,每日摄入量应严格控制在五克以下;同时,减少高油脂和高糖食物的摄入量。此外,应摒弃吸烟习惯,适量饮酒,并保证充足的睡眠。在药物治疗方面,严格遵守医嘱至关重要,应尽早开始并持续用药。若单一药物疗效不佳,可考虑联合用药方案。目前,经过严格临床试验的规范药物在肝脏和肾脏方面的副作用相对较小,并且其副作用程度较为轻微。
避免错误方法
民间流传的一些降低血压的技巧存在可信度问题。比如,饮用芹菜汁或三七粉,现有研究结果显示其效果并不明显。再者,有关饮酒能降低血压的观点缺乏充分依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程文立指出,饮酒量一旦超过二两,便可能对血压产生显著影响;夜间饮酒则可能导致次日早晨血压出现反射性升高,血压的波动可能会提升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您或您身边的人们是否正受高血压之苦,对此,你们实施了哪些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我们衷心希望您能对本文给予点赞和分享,同时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