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文成县人民法院玉壶法庭成功处理了一宗持续三年之久的跨国离婚纠纷案件,涉及聋哑当事人。此案的成功调解不仅消除了当事人的困扰,同时也体现了法院对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的高度关注。
跨国难题初现
文成法院玉壶法庭的庭长刘洋洋,即便夜深人静,依然在办公室辛勤工作。他的电脑屏幕上,映照着意大利罗马的明媚阳光。在这起涉及跨国离婚的案件中,聋哑人士王某与胡某自2009年结为夫妻后,便远赴意大利寻求发展,但他们的感情却逐渐出现裂痕。2018年,王某回到国内,先后三次提起离婚诉讼,但双方在子女抚养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案件因此陷入僵局。胡某选择在国外定居,她担心提供出生证明可能对抚养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意回避诉讼,使得案件愈发复杂。
保障机制启动
玉壶法庭在遭遇此等困境时,立即启动了针对特殊群体的诉讼保障机制。法院一方面通过涉侨调解员主动与胡某的家属取得联系,另一方面则运用手语与胡某进行了多次交流。法官持续向胡某解释“出生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而非用于争夺抚养权”,这一解释逐渐消除了胡某的顾虑,他最终同意返回国内参与诉讼,这一决定为案件的顺利解决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创新制度助力
调解室内,一场独特的“对话”正在进行。文成法院引入了“亲属陪同诉讼”的新机制,让双方的兄弟姐妹担任“诉讼陪同人”来传递信息。在调解过程中,每当法官阐述一句,亲属便通过手语将其传达给原被告。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拘谨的王某和胡某逐渐敞开心扉,他们开始用手语和纸笔表达各自的真实想法。
艰难调解成功
调解过程持续了四个小时之久。在调解结束后,胡某提交了两个女儿的出生医学证明及相关附加文件。王某表示接受胡某继续抚养子女,并承诺分两次支付子女抚养费用。双方在离婚及抚养事宜上达成了共识,并在法官面前签署了协议。王某随即支付了第一期的子女抚养费用,在签署协议之际,两人均对法官表示了赞赏,并竖起了大拇指。
重视维权工作
文成法院近期对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工作给予了极大关注。法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指定专门调解员处理涉残纠纷,以及实施“亲属陪同诉讼”机制,确保当事人能够全程参与诉讼过程,全面了解诉讼程序,并克服身体障碍带来的诉讼障碍。此外,法院还专为特殊群体设立了便捷的绿色通道,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全程无障碍的诉讼服务。
未来持续深化
文成法院将坚持“如我在诉”的司法理念,在后续工作中持续加强特殊群体权益保障体系的建设。借助专业化的审判流程和人性化的服务措施,法院力求提供更加精确的司法服务,以满足残疾人等特定群体的需求。此举旨在使这些群体真正体会到司法服务的便捷与关怀。
人们普遍关注这种新型的诉讼机制在其他案件中的应用潜力,对此持有不同看法。我们诚挚邀请您参与讨论,留下您的观点,并对本文给予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