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定金在购物过程中虽属常见做法,却可能隐藏众多风险。以胡路区刘女士最近订购瓷砖为例,她在支付定金后所遇到的问题,已引起消费者对此现象的广泛关注。
刘女士的购砖遭遇
刘女士所居之地为让胡路区,她在广源陶瓷店选购了墙砖与地砖,并先行支付了2000元作为定金。但刘女士及其丈夫对地砖质量不满,意欲仅购买墙砖,却遭店家婉拒。店长解释称,两款砖需同时购买,此约定在先前已明确。此事件暴露了消费者与商家在支付定金后对自身权利认知上的差异。消费者普遍认为支付定金后仍可更改购买内容,而商家则认为应严格遵循原有约定。
11月14日上午,记者在调查过程中获悉,商家透露刘女士家的瓷砖预订时间提前了一个月,且定金已向生产厂家支付。这种做法在商业领域较为普遍,尤其在瓷砖行业。为确保货源充足,商家通常在接到订单后即行安排,并管理好定金流转。尤其考虑到从定砖到送货的时间较长,这种做法显得尤为关键。
法律角度看定金性质
王庆峰,黑龙江轩言律师事务所主任,强调定金作为一种担保方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若支付定金方未履行合同义务,合同目的无法达成,其无权索回定金;相对地,若收取定金方未履行其义务,则必须加倍退还定金。这一规定表明,在一般合同关系中,定金的惩罚性条款是明确制定的,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
在刘女士的案例中,其购买意愿的变化在法律角度上,可能引发违约的风险。同时,若商家所提出的“定金不退不换”是单方面预先设定的、未经消费者协商的格式条款,并且该条款对消费者权利设定了不合理的限制,依据《民法典》关于格式条款的规定,这样的格式条款可能被认定为无效。这是因为商家不得无理地免除自身责任、加重消费者负担,或是对消费者的重要权利进行不当限制。
关于定金数额的规定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六条明确规定,合同双方若约定以定金作为担保,定金金额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以刘女士购买瓷砖为例,若瓷砖总价为7580元,其定金上限应为1516元。若定金超过此数额,超出部分将不享有定金的法律效力,不属于定金范畴,也不适用于定金罚则。因此,刘女士超出部分定金有权要求退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消费者对这一规定认识不足,容易在购物时超额支付定金,一旦发生争议,其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商家常忽视的问题
在收取定金阶段,众多商家普遍关注的是自身的利益保障。以广源陶瓷店为例,其员工仅强调依照双方约定不可仅购买墙砖,却未关注所收定金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许多商家对相关法律条文了解不足,在制定定金条款或处理定金纠纷时,往往盲目维护自身权益。
此行为可能导致消费者产生不满,若频繁发生,更可能对商家的信誉造成损害。一旦消费者察觉到自身权益受损,他们可能会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相关内容,或是提出投诉。这会使得其他潜在消费者对商家产生疑虑,从而不敢轻易尝试购买。
消费者易犯的误区
在支付定金前,刘女士等消费者往往未能充分了解相关条款。在购物过程中,许多消费者误将支付定金视为仅是表达购买意愿的手段,并未意识到其背后的法律约束,同时也不清楚若调整购买内容可能面临的风险。
另外,当消费者对于所购买的商品产生不满并希图更改购买决策时,他们通常倾向于与商家进行沟通。但事实上,他们往往不清楚,若协商无法取得共识,法律途径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这一现象反映出,在消费活动中,众多消费者对法律知识的主动获取存在不足,普遍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给消费者的提醒
消费者在支付定金购买商品前,必须详细了解定金的相关规定。要确认定金金额是否符合法律要求及合理性,并且,要审查合同中的定金条款,确保其中没有不公平或不合理的内容。
了解定金相关法律条文及其潜在风险后,您在下次支付定金时是否会更加谨慎?我们热切期待您对本文的评论参与,同时,对文章的点赞和转发也表示由衷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