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纠纷缘起
近日,如皋法院成功调解了一起特殊的交通事故纠纷。一位八十多岁的独居老人在过马路时,与被告马某骑的电动车右拐时发生碰撞,老人因此受伤。老人一生未婚且无子女,其生活由侄子照料。此次事故让原本生活就不易的老人处境更艰难,随后老人将马某告上法院,一场纠纷就此展开。
特殊调解需求
在诉讼过程中,老人委托侄子处理事务。然而涉及赔偿金额时,老人坚持要与被告面对面调解。老人年迈且行动不便。调解员席玉峰考虑到这一情况,决定采取“床前调解”方式。这种特殊的调解需求,体现出老人对此次纠纷处理很慎重。同时,也给调解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调解精心准备
席玉峰在前往原告家之前。他依据法律标准仔细核算赔偿金额。精准找出双方在赔偿项目上的分歧点。随后带着“量身定制”的调解方案。他敲开了老人家门。这种充分准备体现出调解员专业素养。也体现出其对案件认真负责的态度。
原告初步疑虑
调解刚开始时,原告对方案满心疑惑。他情绪激动,称自己身为受害者为何要让步。他这样的反应合情合理。毕竟老人因事故身体受伤,正承受着痛苦,对赔偿有所期待。而调解员面临着巨大的沟通压力。
释法明理化解
面对老人激动的情绪,席玉峰沉着冷静。他一项一项地为老人解释法律道理。他说,被告是个人,且电动车没有保险,所以案件执行可能会面临没有款项可供执行的风险。当前的方案虽然赔偿金额比老人预期的少,但是被告愿意当场履行,这样能消除后续执行的不确定性。经过这番耐心劝解,老人的心结逐渐被打开。
纠纷圆满解决
席玉峰付出努力后,老人消除顾虑,同意了方案。之后,被告马某带着筹措的赔偿款前来,当场进行转账赔付。至此,这起非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得以完全解决。该结果既保障了原告权益,又使被告避开了后续法律纷争。
这起纠纷的解决只是如皋法院道交庭“席玉峰调解工作室”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工作室平均每天受理6起案件。总共调解成功了235起。有33起在当场履行后撤诉。工作室凭借专业与温情为群众化解纠纷。守护群众平安出行。大家身边若遇到类似纠纷。会觉得哪种解决方式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