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北京市高院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会上,司法为民和智慧惠民成为焦点,成为司法界的一大亮点。会议对外发布了9项便民措施,并对“数智北法”进行了介绍,这些内容与民众权益密切相关,值得引起广泛关注。
司法便民举措的背景
北京高院持续致力于创新司法便民措施。近期,公众对司法服务的期待持续上升,司法便民性成为关键评价标准。在此情形下,北京高院对民众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力求增强诉讼感受和司法满意度。数据表明,部分案件中,民众因诉讼程序复杂而感到困扰。这一现象促使北京高院持续优化流程,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此举体现了对民意的响应,旨在构建更便捷的司法体系。同时,这也是应对社会进步,提高司法效能与公正性的必然趋势。
北京高院注意到民众在司法领域的新需求。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公众对公正与正义的期望日益提高,对司法程序的便捷性要求愈发迫切。因此,高院面临着调整司法服务的迫切需要,以解决民众的实际困难。
9项便民举措概况
多项措施被实施,涉及多个领域。特别是在缓解民众紧迫需求方面,北京市法院主动构建了沟通平台,并强化了信息技术应用。以2024年为例,全市法院财产线索执行接转中心共接收线索12686条,充分展示了这一做法。通过此举,诉讼程序中的事务处理变得更加有序、规范和高效。此外,为了增强公正性和效率,法院还改进了程序机制,发布了指导性文件。这些措施确保了民众在诉讼过程中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避免了民众在诉讼过程中的盲目尝试。
从实际效果来看,财产线索接转中心的设立具有重大意义。中心已接收大量线索,并成功查控财产4697件。这一举措有效推动了7934件案件的成功执结或实质性进展。这充分表明,这些便民措施并非空谈,而是实实在在对司法工作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
劳动者权益保障
北京法院在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伴随社会经济的进步,劳动争议案件逐渐增加,劳动者权益保护显得尤为关键。为此,北京法院特设民生案件执行绿色通道,实施“三优先”策略,包括优先受理、优先执行和优先支付执行款项。这一策略确保了胜诉当事人能迅速实现其权益。比如在处理拖欠工资案件时,该绿色通道能高效解决问题,使劳动者迅速获得应得工资。
在实践层面,劳动者权益得到了稳固的司法支持。以往,劳动者在权益受到侵犯时,往往因司法流程迟缓而承受更多损失。如今,这一状况已显著好转。
数智北法智能应用平台
北京高院推出的“数智北法”智能应用平台标志着法院系统的重大创新。该平台主要针对知识检索、案件分析、文书编写辅助和审判效能管理等方面需求。平台通过整合“查”“析”“写”“验”四种知识服务能力,实现其功能。例如,通过实现“人、案、卷”数据的一体化,平台推动了多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其中,12368智能机器人利用该平台为公众提供服务,自上线两个多月以来,已为法官提供智能应答45249次,案件查询智能应答34265次,诉讼咨询智能应答11779次,显示出其高效性。
该平台有助于法官摆脱繁杂的事务性任务。以往,法官在资料搜集等重复性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如今,他们能将更多时间投入到案件分析、规则应用等核心工作中,从而提升司法服务的质量。
大模型智能辅助决策应用
“大模型智能辅助决策”技术成为关键领域。该技术对法官在案件分析、相似案例搜索与推荐、文书起草等方面提供支持。面对繁杂的证据资料,法官可利用此技术迅速筛选关键信息、精确查找相关法律条文,并高效完成文书制作。如在处理多证据的疑难案件时,它能助力法官迅速理清案件脉络。
借助这种科技创新手段,审判效率得以提升,案件处理质量增强,审判监督管理的力度得到加强,进而推动司法工作持续向更优方向进步。
未来展望
孙玲玲,北京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提出将拓展数据资源整合、深化大型模型智能训练,并提升实际应用水平。此举旨在响应首都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城市和法治国家建设的迫切需求。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司法领域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推进这些智能技术的进步,有助于提升审判执行的效率和质量。此外,这还将促进民众对司法的满意度,助力构建更公正高效的司法体系。
北京高院推出的便民措施和智能应用进展,您有何期望?期待您的点赞、转发,并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