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中不断流传着关于“代购海外知名品牌化妆品”以及“国内品牌专柜撤柜商品打折销售”的消息。这类信息,你可能已经见过,甚至可能有过亲自购买的经历。但需注意的是,这些信息的背后可能潜藏着售假的风险。就在11月22日,广元市利州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涉及朋友圈的“代购售假”案件进行了审理,并最终作出了判决。
代购售假手段曝光
自2020年始,武某与张某鉴共同策划并执行了一项销售假货的阴谋。他们通过互联网途径,从梁某、程某、张某亮等人手中获取了众多知名品牌化妆品和护肤品的空瓶、包装、原料及标签等物品。在乐山市的一处租赁房屋中,他们对这些物品进行了重新加工,仿制了海蓝之谜、兰蔻、赫莲娜、莱珀妮等多个知名品牌的产品。整个制造过程包括原料调配、重新灌装、贴标、喷印批号以及封装等多个步骤。
武某通过网络渠道,特别是微信平台,非法销售假冒品牌护肤品及化妆品。这些商品被冠以瑕疵品、撤柜品、免税品等名义,以市场价格的1至3折低价出售。同时,他们还聘请车某孝负责物流配送,将商品运送至河北、吉林、四川等地的多个省份。
消费者出现不适反应
广元市部分消费者在购买武某销售的化妆品后,出现了身体不适的症状。他们对此怀疑是假冒产品,随即向相关监管部门进行了举报。这一举报迅速引发了后续的调查流程。消费者起初是为了追求低价,却未曾想到可能会对自身健康和合法权益构成威胁,这一情况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愤慨。
调查核实售假情况
自2020年起,武某未经许可,擅自生产并销售了海蓝之谜、兰蔻、赫莲娜、莱珀妮等多个知名品牌的假冒化妆品及护肤品。这些假冒产品被广泛销售,受害者众多。经过计算,受害者因退货及其他产品销售问题,货款总额累计超过1600万元。案件曝光后,警方在武某租住地查获了大量假冒的莱珀妮、海蓝之谜等知名品牌的化妆品、护肤品成品、半成品和生产设备。
被告人主动退缴违法所得
在案件审理阶段,武某及其他五名被告人均主动退还了非法所得。此举可能反映出他们已意识到所犯罪行的严重性,并试图以此减轻自身的法律责任。但无论如何,他们所犯的罪行已经成为既定事实。
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审理判决
2024年6月19日,广元市利州区人民检察院对武某(女)、梁某(女)等5人提起公诉,罪名是涉嫌假冒注册商标。11月13日,利州区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了公开审理。审理结果显示,5名被告未获得注册商标所有人的授权,却在使用相同商品时使用了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标识,已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根据法律规定,他们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法院已作出判决,武某被判两年三个月的有期徒刑,并须支付三百万元罚金。其他涉案人员亦分别被判处一年至两年的刑期,并需缴纳罚金,其中符合条件者获准缓刑。所有非法所得已全部没收,并已上交国库,同时,被查获的作案工具亦一并没收并上交。
售假行为引发强烈不满,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亦扰乱了市场秩序。对此,我们提出疑问:在朋友圈中以低价购买品牌化妆品时,消费者应如何有效识别并规避假冒伪劣商品?我们期待广大读者给予关注并转发,同时热烈欢迎在评论区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