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临安天目山镇的亭口村,近日发生了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件:当地的稻田中竟然产出了澳洲淡水蓝龙虾。这一罕见现象不仅令人感到新奇,而且蕴含着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价值。
澳洲淡水蓝龙虾抢鲜上市
近期,位于杭州临安天目山脚下的天目山镇亭口村,推出了本地产的澳洲淡水蓝龙虾。孙超,浙江天目粮仓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于10月24日透露,公司正全力应对蓝龙虾的丰收与销售工作。这种源自澳大利亚的珍贵虾种,现已在杭州稻田中亮相,吸引了市场的极大关注。这些蓝龙虾呈现出青蓝色泽,体型硕大且肉质饱满。产品将销往杭州、嘉兴以及江西、安徽等地区,预计将受到各地消费者的青睐。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蓝龙虾在市场上的零售价格较高,每斤售价在60至100元之间。
此次蓝龙虾产出的关键在于“稻虾共生”模式。该模式引进了澳洲淡水蓝龙虾至稻田养殖系统,实现了两种原本看似不兼容的生物在此稻田中的和谐共处。
稻虾共生模式的创立
去年,浙江省内“天目粮仓”率先创建了100亩“稻虾共生示范区”,该示范区成为全国首个实施“澳洲蓝龙虾与高杆稻综合种养”的山地标准化模式。该模式基于农业生态学原理,建立了稻虾共生的关系。这一创新举措,在国内外稻田养殖模式的创新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这种模式促进了水稻与蓝龙虾的共生关系。水稻不仅为蓝龙虾提供了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蓝龙虾亦对水稻的生长产生积极作用。此外,该模式显著降低了农药和化肥的用量,减少了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这一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
模式优化后的成效
在借鉴了去年的成功经验之后,今年在同一模式下的收益显著增加。孙超表示,他们今年对基础设施进行了优化,并对投苗时间和饲养流程进行了调整。成效显著,整个区块的蓝龙虾产量预计在1.2至1.4万斤之间,而高杆稻的亩产量更是超过了800斤。这一成绩相较于去年,无论是蓝龙虾的产量还是高杆稻的产量都有显著提升,实现了真正的丰收。这充分说明,该模式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有望成为提高农业收益的有效途径。
此外,稻虾共生模式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积极影响。过去,稻田常受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困扰,而现在,随着该模式的广泛实施,稻田的生态环境已焕然一新。
经济收益显著提升
经济数据显示,该模式带来的收益显著。不仅虾产量提升带来的收益显著,稻虾共生模式相较于单一水稻种植,每亩效益可增加一万元以上。此外,该模式还促进了销售、运输等产业链的全面发展,养殖户、经销商等多方均能从中获益。
此举促进了周边地区闲置劳动力的就业,涉及约30人次的就业机会,其中长工约15人,临时工约15人。据预测,此举每年可为农民带来大约15万元的务工收入增加。
周边地区的带动
天目山镇的成功模式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显著的带动效应。目前,该镇正在进行9个综合种养项目的建设,总面积达1670亩,项目包括稻虾、稻蛙、稻鳖、稻鸭、稻螺等多种稻渔共生模式。此外,桐庐等地也建立了近200亩的稻虾共生试点。作为“天目粮仓”,该镇还提供了养殖经验和专业指导。这些不同模式的探索,为当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模式展望与发展
稻虾共生模式在生态与经济层面展现出显著的发展潜力。孙超透露,他们正计划扩大生产并推广此模式。但推广过程中可能遭遇挑战,如不同地区水土适应性、气候和土壤条件差异等问题,如何调整模式以适应这些条件,尚待解决。这要求更多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亲爱的读者,您对稻虾共生模式的推广有何见解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同时,请点赞并分享本文,让更多人认识这一具有潜力的农业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