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投以广泛关注。在处理相关案件的过程中,湖北通城县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不仅坚持法律之公正,还采纳心理辅导与家庭支持等多种方法,促进失足少年重返轨道。本文将全面探讨通城县法院少年庭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所采取的创新举措及其显著成效。

心理辅导:点亮迷途少年的心灯

在通城县法院少年审判庭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心理辅导工作受到重视。庭前,心理辅导员与涉案未成年人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家庭背景和心理状态,以缓解其负面情绪,纠正不良行为。例如,在一宗案例中,辅导员与小安进行了详尽的沟通,使他认识错误并激励其积极改正。此方法助力法院帮助众多经验不足的未成年人走出心理困境,恢复生活信心。

点亮心灯,湖北通城法院少年审判庭如何挽救失足少年?  第1张

少年法庭不断优化心理健康辅导机制,定期邀请专业辅导员实施庭前心理干预及调整。至今,已辅导7名未成年嫌疑犯,有效调和其消极情绪并促进正面行为的形成。这些举措不仅保障了未成年人司法公平,亦在心理层面提供了必要的关怀与帮助。

家庭教育指导:填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通城县法院少年法庭指出,多起案件的核心问题在于家庭教育缺失。为改善此状况,法院在案件审理完毕后,对涉案家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法官金雄文等在“隽法·护蕾”项目中对家长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具体指导。

金雄文指出,审判结论并非终点,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不足愈发明显,加强“少年审判”后续工作极为关键。为此,他将实行个性化策略,开启“关爱未成年人”计划,向家庭教育缺失的家长发放《家庭教育令》和《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确保监护人行使监护权,承担家庭教育责任。这些举措旨在改善涉案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为其成长提供更稳固的基础。

圆桌式审判:寓教于审,惩教结合

在通城县法院少年法庭审判活动中,严格秉持“教育、感化、挽救”理念,实施“圆桌审判”机制,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法庭教育。此举措既保障了诉讼公正,亦在心理层面提供支持。例如,在金雄文法官审理的一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里,法官对涉事青少年指出:“汲取教训,摒弃冲动,学会情绪管理,你的未来仍蕴含无限潜力和美好。”

采取“惩教并行”及“审判教育融合”的原则,少年法庭在惩治青少年犯罪的同时,借助法律的人性化关怀激励和重塑犯罪青少年的心灵。此外,对涉事青少年实施特殊保护,严格保密庭审过程、案件资料及犯罪记录,保障其重返社会无担忧。此做法既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司法公正,亦在心理健康上给予他们必要的扶持与帮助。

“隽法·护蕾”品牌建设:构建未成年人保护新格局

通城县法院少年法庭依托“隽法·护蕾”品牌,实行庭前至庭后的全流程辅导与支持,确立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三部曲”机制,协同打造新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隽法·护蕾”工作室通过开展家庭教育演讲、法制教育进校园及社区等举措,提升家长教育水平和学生法律素养。截至目前,已开展家庭教育服务逾20次,举办法制教育相关活动30余场。

在“隽法·护蕾”品牌塑造过程中,少年审判庭不仅从法律视角确保未成年人得以充分保护,而且全方位助力其心理健康教育和资源获取。

法官寄语:传递法律的温情与希望

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过程中,通城县法院少年庭法官专于保障司法公正之执行,亦力求彰显法度的人文关怀及希望蕴含。此举不仅保障了未成年人在司法活动中的公正待遇,亦在心理层面提供了必要的帮助与支撑。

全流程辅导:从庭前到庭后的全方位支持

通城县少年法庭全方位支持未成年犯罪案件的处理。在庭前,心理专家与涉案者充分沟通,掌握其状况,排解情绪,规范行为。庭审中,法庭运用“教育、感化、挽救”原则,实施圆桌审判,个性化进行法庭教育。庭后,针对家庭状况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助力改善生活条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未成年人保护,任重而道远

未成年保护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任务,社会各界的紧密配合至关重要。在审理相关案件时,通城县人民法院少年庭不仅确保司法公正,还致力于通过心理辅导与家庭教育等多方渠道,助力失足青少年重拾正确方向。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措施,尚有哪些待完善?敬请提出宝贵意见,并分享本篇文章,共同拓宽未成年人保护议题的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