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中线高铁项目取得关键进展。11月5日,该线路的动走线跨沙河特大桥成功完成了23号墩和24号墩的连续梁浇筑合龙。这一成就意义重大,为高铁全线通车打下了坚实的基石,值得特别关注。

大桥的基本情况

成渝中线高铁动走线跨沙河特大桥连续梁顺利合龙,为全线通车奠定坚实基础  第1张

成渝中线高铁动走线穿越沙河特大桥,该桥坐落在成都市金牛区。桥长约1.47公里,是成渝中线高铁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大桥采用现浇连续梁技术,跨越了包括大沙河在内的多个重要区域,如驷马桥城市道路、地铁3号线以及新建客机整备所的西咽喉区域。在成渝中线高铁建设中,大桥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完工将构成线路的关键连接环节。由于周边环境复杂,施工过程中遭遇诸多挑战,这也使得大桥在整个高铁建设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主跨施工采用了“挂篮悬臂浇筑”技术,这一方法对专业度和技术水平要求极高。中铁八局负责该项目的建设,施工过程中连续梁被划分为14个标准节段,累计浇筑混凝土超过9000立方米。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充分体现了工程的繁重与挑战。

施工的艰难之处

工程建设遭遇众多挑战。施工区域横跨驷马桥城市主要道路,交叉作业的组织与协调尤为困难。此地车流量巨大,环保标准严格,施工流程复杂,且高墩作业存在较大风险。施工团队还需应对众多不同功能区域的跨越,如地铁线路及新建客机整备所等,对施工的精确度和安全性要求极高。此类施工环境及复杂要求,在全国高铁建设中属难度较高的项目。尽管困难重重,高铁建设者仍需迎难而上,这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面对挑战,他们并未选择退却。工程人员深刻理解了该项目的重大意义与挑战性,进而主动寻求解决方案。施工期间,他们针对每一个技术难题,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对策,确保了工程进展的平稳有序。

多方合作保障施工

为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多方协作显得尤为关键。中铁八局成渝中线高铁成都枢纽(成都站改建)项目部经理吴朝旭指出,自项目启动至今,项目部已与建设、设计、监理等各方单位保持紧密协作。这种协作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例如,对梁体结构的实时监测便是协作成效的显著体现。实时监测不仅保障了梁体线形的顺畅,更为工程的整体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同时,现场安全技术保障与关键工序质量的严格控制,是多方协作的结晶。各方人员各尽其职,认真履行职责,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发挥着核心作用,有力确保了合龙工程的顺利实施。大家齐心协力,共同目标明确,即尽快实现成渝中线高铁动走线跨沙河特大桥的建成并投入使用。

采用多种实用技术

成渝中线高铁动走线跨沙河特大桥连续梁顺利合龙,为全线通车奠定坚实基础  第2张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建设指挥部指挥长李筠指出,为确保连续梁的顺利合龙,相关单位已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多次组织专家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了严格的评审和论证,这一举措显著增强了方案的科学性与实施性。此外,他们引入了全自动智能张拉、压浆设备,以及梁体智能喷淋养护系统等先进技术。这些技术均为高铁建设领域的前沿技术,其应用有助于提高现场作业的标准化程度。

此外,施工中的关键区域,如挂篮、既有线路,均配备了视频监控系统。该系统的部署不仅有助于确保施工安全,而且便于对突发问题的快速应对。通过这一系列技术措施,连续现浇梁的合龙过程得到了全方位的安全监管。

成渝中线高铁的重要性

成渝中线高铁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的关键部分,其地理位置独特,正处成都至重庆高铁以及成都至遂宁至重庆铁路的交汇点。在路网整体布局中,其地位显著,不可或缺。它不仅是一条连接成渝两地的快速铁路,更是西南地区铁路交通网络中的关键环节。

项目完工后,将接入多条铁路线路。其中,既有西安至成都、郑州至重庆等已投入运营的高铁,也包括正在建设的西宁至成都高铁等。这一互联互通将使成渝地区的铁路网络更加健全,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并推动了该区域的经济交流和进步。

互动环节

成渝中线高铁动走线在沙河特大桥上成功完成连续梁浇筑,标志着一大突破。然而,后续的建设任务依然繁重。那么,在接下来的工程阶段,我们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与难题?欢迎各位踊跃发表意见,积极参与讨论。如若您认为本文具有参考价值,不妨点赞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