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顶喜讯
4月21日下午3时,成都北站(成都站)南广场高架部分主体结构的混凝土浇筑顺利完成。翌日,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客运站建设指挥部向红星新闻记者发布了这一好消息。这一成就标志着成都站改造扩建项目取得了关键性进展,并为后续施工环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封顶事件意义重大,彰显了建设者的辛勤劳动。它不仅展现了工程建设的稳步推进,而且标志着成都铁路交通网络的持续优化。此举对西南地区交通枢纽能力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车站历史
成都车站始建于1950年6月,并于1952年7月1日正式开放运营。作为我国首条铁路——成渝铁路的起始和终点站点,该站见证了非凡的历史变迁。在长达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车站历经多次扩建,同时也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和铁路运输的进步。
该站点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络沿江通道的核心环节,标志着成渝中线高铁的起始与终结。此外,该站还是西南地区目前规模最大的铁路站房改造与扩建项目,其在铁路交通领域的重要性再次凸显。
扩建规模
成都站改扩建项目完成后,其规模将显著扩大,由原有的6台12线增至10台18线。站房总面积也将增至8万平方米。此次扩建工程将显著提升车站的运输和旅客接待能力,新增线路和站台将使车站具备容纳更多列车和乘客的能力。
站点建成后,将承担起成渝中线高铁的运输任务;同时,它将有效缓解成都东站与西站的客流压力;这一举措有利于优化该区域的铁路运输结构;此外,还将提升该区域交通枢纽的功能。
施工方案
成都高架广场的建设实施分为多个阶段,采用南北方向交错施工的方法。施工范围具体划分为南北两个独立区域,每个区域占地面积大约五万平方米。初期,南侧的1至5站台及其相关设施先行启动建设,新站台启用后,现有线路将迁移至新站点。随后,原站房将进行拆除,紧接着,北侧的6至10站台将启动施工。
该方案通过巧妙的空间轮换策略,保障了铁路运输的稳定运行,同时推动了工程建设的同步进行。此举有效减少了铁路运输的日常干扰,促进了施工与运营的和谐配合。
克服挑战
南端高架广场的主体结构施工遇到了一系列挑战,如地下管线布局复杂、地铁安全保护区施工必须严格遵循高安全标准,以及施工场地空间有限等。面对这些挑战,中铁八局的建设团队展现了出色的执行力和创新能力。
他们科学分配了资源,采纳了将“钢模、铝模、木模”融合的综合施工技术,以及“门洞式挑空架体”等先进技术。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他们成功搭建了50万立方米的高支模架体,并完成了4万立方米的混凝土浇筑。施工高峰阶段,现场作业人员数超过2000名,有力保障了工程的高效推进。
未来展望
高架广场(南)的主体结构已实现封顶,运营线路将逐步迁移至新站台,这一措施是为了给高架广场(北)的建设腾出必要的空间。未来,该广场预计将扩展成为一个约9.6万平方米的多功能市政公园,集候车、休闲、购物等功能于一体,旨在更有效地满足市民的各项需求。
成都站的建筑设计巧妙融合了四川文化的核心元素,运用了“竹编”和“蜀锦”的图案进行设计。其建筑主体形似一座“城市门楼”,夜晚的照明效果宛如“孔明灯”,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交融。目前,工程正按照既定计划有序推进。工程完成后,将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重要的交通枢纽。您是否对这一交通枢纽的落成抱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