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凌晨2时17分,沪蓉铁路新井口嘉陵江特大桥遭遇重大事故。在此期间,T型梁被安全地安置在门式墩钢连梁支座上。这一行动意味着成渝中线高铁重庆枢纽井口双线特大桥已成功穿越沪蓉铁路,实现了“托梁换柱”工程。该工程不仅具有深远影响,而且极具挑战性。

工程地理位置

成渝中线高铁的井口双线特大桥位于重庆枢纽,具体坐落在北碚区和沙坪坝区的接壤处。桥下有新井口嘉陵江特大桥横跨沪蓉铁路,两铁路线在此交汇,夹角约为13度,交汇区段长达115米。此外,23号和24号桥墩已处于施工要道,形成了独特的施工地理环境。成渝中线高铁线路从重庆北站出发,向西伸展,经过重庆多个区域,并继续延伸至四川的资阳和成都等地。

托梁换柱内容

“托梁换柱”工程主要目的是为支撑新井口嘉陵江特大桥的原有T梁。此项目需利用两个新设的门式墩,对大桥的23号和24号墩进行更换,目的是保障成渝中线高铁的畅通。工程包括从T梁提升到最终荷载转移的多个复杂环节,施工难度非常高。

工序难度巨大

工序需在31.5小时内完成,涉及众多工种的紧密配合。施工组织与协调面临重大挑战。在桥梁墩柱托换环节,每个步骤均需严格把控。确保T梁顶升与墩帽滑移同步且稳定进行。同时,需精确定位钢连梁。更换支座及转换荷载时,必须确保结构受力合理。任何环节的失误均可能引发工程失败。

施工资源情况

在工程执行阶段,众多资源被分配使用。此次“托梁换柱”作业中,40套千斤顶被用于辅助施工,其产生的推力达到了8000吨。此外,钢连梁滑移的定位必须非常精确,误差需控制在1毫米以内。施工过程中的严格质量控制标准,体现了对资源的高效分配以及对精确标准的执着追求。

全国首例!成渝中线高铁重庆枢纽井口双线特大桥托梁换柱技术揭秘  第1张

施工方案优化

该工程尚未有相关先例可循。重庆建设指挥部主导,中铁大桥局及设计单位的技术团队多次组织专家研讨,对施工方案进行了严格审议。研讨内容涵盖方案可行性、精度控制、工序协调、现场安全管理以及设备维护等多个方面,不断优化施工计划。同时,他们还实施了全尺寸异位模型试验,将工序时间细化至分钟。这些综合措施共同促成了“托梁换柱”项目的圆满完成。该项目的成功为国内同类施工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

全国首例!成渝中线高铁重庆枢纽井口双线特大桥托梁换柱技术揭秘  第2张

施工后续工作

施工结束后,沪蓉铁路新井口嘉陵江特大桥的23号和24号桥墩将进行拆除。成渝中线高铁的竣工将对周边产生重大影响。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线路全长292公里,其中四川段长达189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铁的投入使用将优化川渝地区的铁路布局,极大提升居民出行便利性,显著减少成渝两地间的旅行时间,对促进成渝经济圈发展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