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的乌木龙彝族乡,有一处被称为“帕帕窝”的调解场所,深受群众信赖,被视为公正的象征和沟通的纽带。该调解室通过其特有的调解手段,成功处理了大量矛盾纠纷。那么,它的吸引力究竟源自何处?

调解室诞生

2021年,永德县人民法院在乌木龙彝族乡建立了名为“帕帕窝”的调解机构。该地区彝族俐侎人口占比高达68%,语言不通一度成为司法工作的难题。“帕帕窝”在俐侎语中意为“好好说”,该调解室致力于为彝族群众提供符合其文化和语言习惯的司法服务,确保当地居民在法律面前不会因语言障碍而感到困惑。

双语法官助力

调解席上的法官均拥有法学背景,且均为地道的俐侎族人。他们对俐侎族的语言和习俗了如指掌,能够将繁复的法律概念以通俗易懂的乡音传达。自四年前起,这些掌握双语的专业人士通过这种特有的交流方式,使得深奥的法律条文得以深入人心,为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让彝乡的民众深刻体会到了法律的温暖与关怀。

火塘文化融入

乌木龙彝族乡位于气候凉爽的山区,火塘不仅是居民取暖的场所,也是他们议政和接待客人的重要空间。调解室巧妙地将火塘文化元素融入调解流程中。在这里,当事人能够在亲切的氛围中畅所欲言。面对家庭纠纷、邻里权益争议等问题,调解室会邀请“俐侎寨老”参与调解,他们结合传统习俗和司法原则进行分析,使得调解过程更加人性化,更容易被各方接受。

多元团队调解

针对土地、林地、饮水等涉及多方面的纠纷,调解室与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以及村“两委”共同组建了工作团队。该团队采用“群众表达诉求、干部阐述道理、法官解释法律”的调解方法,确保法律、道理和情感的协调一致。至今为止,这种调解机制已显示出良好的成效,使得复杂问题在集思广益中得到妥善处理。

线上远程服务

在当前社会,外出打工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调解机构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无论身处何地,群众均可通过手机远程参与纠纷的调解过程,实现了调解服务的“零距离”接触,消除了地域限制,确保了纠纷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有效处理。

成效斐然未来可期

“帕帕窝”调解室自成立以来,已成功解决561起纠纷,调解成功率高达80%。该调解室不仅作为纠纷调解的场所,还成为了彝乡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通过培训36名法律知识普及者、设立专门的节假日调解小组和集市普法站点,形成了“小事在村寨内解决”的纠纷解决网络。近期,乌木龙人民法庭的受理案件数量较前年下降了37.61%。您是否看好“帕帕窝”调解模式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可行性?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同时,请不要忘记为本文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