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阋墙为哪般?一场屋场会如何让亲情重归于好  第1张

纠纷根源4月18日,涟源法院枫坪法庭以“屋场会”形式,成功处理了一起宅基地权属纠纷。这起纠纷是农村宅基地权属争议的典型案例。周氏兄弟因祖屋年久失修,于2023年在村民目睹下,就宅基地和农田的分配达成了共识。但协议因多方面原因未能实施。原本和谐的兄弟关系因此恶化,利益冲突导致矛盾不断升级。

矛盾激化昔日情谊深厚的同胞,因利益分割矛盾未能化解,彼此间逐渐滋生嫌隙。最初,这种不快仅停留在口头上,然而随着岁月的推移,冲突愈发严重。家庭聚会变得不再融洽,每次相聚都笼罩着紧张与压抑的氛围。这一转变不仅引起了周围邻居的关注,更让他们内心焦虑,均担心这对兄弟的友情能否得以恢复。

调解思路法官经过周密调查,发现案件背后虽有产权争议,实则根源是兄弟间长期积怨。为避免判决激化双方矛盾,法庭选择在争议宅基地旁的草坪进行调解,通过举办“屋场会”促进交流。庭长彭晗强调,这一举措既方便了当事人,也利于村民了解法律,借助情感联系有效解决纠纷。

屋场会召开调解当日,众多村民提前汇集至现场,与法庭工作人员及村干部等人员围坐。承办法官逐一与两位兄弟进行单独谈话,细心倾听他们的抱怨与诉求,力图揭示矛盾的核心所在。在倾诉过程中,兄弟俩长期累积的情绪得以释放,态度逐渐趋于缓和。

调解推进双方关系逐渐平息,承办法官启动了直接对话的调解程序。法官详尽阐释了法律条文,对权利与义务、利与弊进行了详尽分析,并对同类案件的处理结果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法官从家庭关系的角度出发,引导双方思考手足间的情感,促使双方各自作出妥协。在法官持续的安抚中,兄弟俩逐步陷入沉思,开始审视并反思自己的行为。

后续普法调解工作已结束,法庭工作人员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他们现在承担起法律知识的传播者职责。他们针对村民提出的水渠建设、邻里矛盾等法律问题,运用法律条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了解答。村民们普遍表示,过去对法律的理解感到困难,而现在对于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面向未来,枫坪法庭将不断投入基层治理工作,致力于推广法治精神,以期让更广泛的民众受益于法治理念。

“屋场会”作为一种调解机制,其适用范围在哪些类似争议场合中依然有效?我们期待您分享您的见解和实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