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杭州市高银巷小学近期举行的活动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活动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进行了创新,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

操场变身“情绪美术馆”

高银巷小学操场成情绪美术馆?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新突破!  第1张

3月26日下午,高银巷小学操场焕然一新,变身成为“情绪美术馆”。此活动由清波街道社工站与杭州芋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发起,称作“周三心灵补给日”。学生们围绕展板聚集,借助贴纸与画笔,将内心难以言喻的情绪以具体符号展现。二年级的小娜面带笑容,用五颜六色的贴纸细致地拼凑出一个巨大的笑脸图案。她表示,这个笑脸象征着与家人共享观影时光的愉悦瞬间。

空间破局新尝试

过去,校园社工的服务主要集中在一个固定的咨询室,学生们主动寻求帮助的意愿并不强烈。近期,新设立的“心灵充电站”将服务地点扩展到了学生日常活动的路径上。在操场设置了情绪拼贴展示板和秘密信箱,同时,在课间休息时段,交流时间被延长到了15分钟,实现了非接触式的沟通。小刚,一名五年级学生,运用深色调的线条描绘了与朋友间的争执。画作旁边,他还附上了一颗醒目的橙色心形图案。社会工作者分析,这一举动体现了孩子内心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对和平解决的强烈渴望。

三级响应闭环机制

高银巷小学操场成情绪美术馆?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新突破!  第2张

该方案构建了一个包含表达、识别和支撑的全面流程。学生们在便签上绘制情绪图标,学校驻社工则利用专业技能为每位学生建立动态档案。接着,社工与班主任携手实施分阶段干预。一旦学生连续出现诸如灰色雨滴、破碎图形等警示信号,便会立即启动家庭、学校和社区三方的协作干预。就在上周,小宇的便签上多次出现断裂的心形图案。社工迅速与家长及教师取得联系,共同协助小宇解决所遇问题。

政策衔接显深意

杭州市教育局实施的政策,即延长课间活动时间,已在本次实践中得到切实执行。新增的5分钟被巧妙运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关键时机。活动以游戏化、低门槛的方式开展,使得情绪表达变得如同呼吸一般自然,与校园生活融为一体。张老师认为,这样的活动让课间休息不仅是身体上的放松,更是心灵层面的宝贵休息时刻。

学生反馈有收获

学生们对活动评价颇高。许多同学表示,这种活动方式让他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六年级的小李表示,以前遇到情绪困扰时不知如何表达,但现在通过绘画和贴纸就能轻松传达。同时,他们还能察觉到同伴的情绪,感受到彼此心理距离的拉近。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展现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低年级学生喜爱运用明亮的颜色来表达愉悦情绪,与此同时,高年级学生更偏爱运用复杂的图案来揭示内心的矛盾。

活动未来有展望

高银巷小学的“破壁实验”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计划中,相关部门拟将这一模式扩展至更多学校,以提升服务体系的完善度。同时,对社工和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增强他们识别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街道负责人期待,通过持续的努力,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构建一个清朗的环境。

该心理健康服务创新项目已展现其效果,关于该模式,您如何看待其在各地快速复制与推广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