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包”真相揭秘

在春节前夕,央视记者采访了铁路12306科创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负责人明确表示,“抢票软件”所宣称的“加速包”仅是噱头。这种宣传的成功率缺乏实际依据,仅仅是营销策略。这一消息使得众多依赖抢票软件的旅客感到意外,他们意识到,一直以来视为“加速神器”的产品可能并无实际效果。

春运期间,“加速包”受到抢票软件的广泛推广,众多旅客为顺利购票不惜支付额外费用。但官方的声明打破了这一乐观预期,同时也引发了公众对抢票软件真实性的质疑。

八平台抢票测试

2月5日下午4点,澎湃新闻的八位记者展开了一次购票实验。他们选取了12306网站显示为无票的G3146次列车,该列车于17点26分从郑州东站开往上海虹桥站,二等座票价为450.5元。参与实验的记者们在携程、美团等八个不同平台的App上尝试抢购车票。

在测试过程中,观察到多个平台提供的抢票服务种类丰富,且多数服务可进行组合。然而,受限于时间因素,八家平台均未能协助记者成功购票。尽管各平台收取的抢票费用各异,但最终结果均未能达到预期。

平台公关回应冷漠

澎湃新闻的记者先前与携程旅行等平台公关进行了沟通,就抢票事宜进行咨询。但得到的回应要么是沉默不语,要么是以不便为由拒绝回应。这种做法让记者和消费者感到困惑,不明白为何平台对抢票服务的相关问题如此避而不谈。

公关团队的消极反馈激发了公众的诸多猜想,人们不禁质疑: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抑或是该平台对抢票服务的质量缺乏足够的自信?

客服咨询结果有限

记者扮演消费者角色,向上述八家平台的客服进行了咨询。以航旅纵横平台为例,记者询问了支付36元抢票与在12306平台候补购票的差异,工作人员回应称,两者都是通过刷到余票进行抢购,而代抢服务则是持续不断地刷新票务信息。至于具体的抢票成功率,客服表示无法提供确切信息。

消费者对此结果感到迷茫,支付了费用却不确定能获得多少抢票成功率。此外,客服在关键抢票技术细节上无法提供确切信息,使得抢票服务显得更加神秘。

系统防控影响效果

铁路12306的负责人指出,“抢票软件”所宣称的技术优势和高成功率并不属实。在12306系统的风险防控机制中,大部分“抢票软件”的频繁刷票等异常操作会被系统识别。系统会采取相应措施,如拒绝访问或将其加入慢速队列,这些做法实际上降低了购票的成功率。

这表明,依赖抢票工具不仅可能无法实现购票目标,甚至可能因行为异常而减少成功购票的机会。这也正是为何在本次测试中,记者尽管使用了抢票软件,却未能获得任何票务。

航旅纵横抢票失败

航旅纵横在先前测试中提供了多样化的购票途径。记者决定采用额外支付36元的方式,由专人代为抢票,总费用达到486.5元。然而,该平台并未展示抢票的成功比率。完成支付后,用户有权随时取消订单。系统页面提示如需咨询,可拨打客服电话。

仅剩15分钟便要发车,航旅纵横系统反馈抢票失败,尽管款项已退还,消费者却从满怀希望跌入失望深渊。此事进一步表明,抢票软件的实际效果与宣传所述存在差距。

观察了抢票测试及有关信息,您在春节期间是否还会选择依赖抢票工具进行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