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正式发布。该白皮书披露了中国学者对开放数据立场的相关信息,这些内容引发了广泛关注。同时,众多数据透露出新的动向。

揭秘2024年中国学者对开放数据的支持率:78%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第1张

中国学者对开放数据支持度高位稳定

2024年,78%的受访者支持“公开研究数据成为学术惯例”,这一比例与2023年相同。这一数据反映出,中国学者对数据开放的积极性并未降低,且持续处于较高水平。这一稳定的高支持率,为数据开放共享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科学家们也意识到开放数据对学术进步的益处。此外,近三年来,受访者对这一议题的支持率稳定在60%至70%之间,显示出持续的认同态势。

长时间稳定的资助,将对中国科研数据共享领域产生何种深远的效应?

论文开放获取支持率上升

在2023年,有83%的人支持将论文开放获取定为学术常规,而到了2024年,这一比例上升至85%,显示出上升趋势。这一数据表明,学术界对论文开放获取的认可度在持续增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术交流的频繁,论文的开放获取有助于知识的广泛传播,并推动学术成果在更广泛的领域内被理解和应用。

论文开放获取支持率继续上升的空间还有多大?

中国学者的数据共享概念理解加深

在2018至2024年间,了解或接触过FAIR原则的中国学者数量逐年增加,而对之毫无所知的学者数量则持续减少。这一趋势表明,中国学者对数据共享理念的认识正逐步深化。随着认识的提升,预计将有更多学者投身于数据共享的具体实践。

这种认知提升后,中国学者在数据共享实践中的突破会体现在哪?

数据引用是共享主要动因

白皮书显示,在2022至2024年间,“数据引用”始终是首要驱动力,占比均超过60%,这一趋势与全球状况相吻合。数据引用机制有效激发了数据使用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了更多有价值数据的开发与共享。

这一现象是否会导致我国出台更多以数据引用为核心的数据共享策略?是否将推动国内共享政策的转变?

数据共享中的认可需求

众多中国受访者感受到其数据共享的付出未得到充分肯定。这一现象揭示了当前的一个实际情况:尽管数据已实现共享,科研工作者却渴望在共享过程中获得更多积极评价,否则这可能会削弱他们继续共享数据的热情。

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中国学者在数据共享方面的被认可度?

多方因素影响数据共享行为

2024年,期刊与出版机构成为促进数据共享的关键因素,其中69%的中国受访者感受到了这一变化。同时,“资金资助方要求”和“单位/机构要求”的影响力也有所增强。此外,AI工具在数据管理领域的应用正逐渐增多,导致使用AI工具的人数上升,而未使用的人数相应减少。

数据共享受多因素共同作用,究竟哪一因素将决定未来数据共享的发展趋势?

本次发布的白皮书基于414份有效问卷进行深入分析,其中七成受访者来自高等教育机构;在学科分布上,医学、生物学和工程科学领域的参与人数位居前三,而社会科学领域的受访者数量显著提升。报告不仅涵盖了数据管理在各领域的应用,还提出了专家的建议。我们期待更多人士关注并共同探讨数据开放共享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你对哪些内容最为关注?不妨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