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第三届算力网络与数字经济论坛及2024年“算力浦江”总结大会在上海成功结束。在会议期间,多个亮点接连出现。长三角(上海)算力互联互通平台正式开启了试运行阶段。这一举措对于优化算力发展的布局具有深远影响,同时也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平台的建设情况
11月26日,上海正式设立了长三角(上海)算力互联互通平台。该平台由上海市通信管理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上海互联网交换中心负责建设和运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则提供技术支持。作为一项政策性平台,它集监管与产业服务两大职能于一身。根据国家关于算力互联互通体系建设的规范,该平台在算力协调和统筹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该平台已与多个层级平台建立了对接与协作机制,这涵盖了与上级算力互联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以及与地方和园区级平台的合作关系。因此,形成了一个多级算力服务架构。这一架构在跨区域、跨主体、跨架构的层面,确保了长三角算力枢纽内两大集群的算力资源实现标准化,并促进了资源共享与互联互通。
平台上线的意义
平台目前已正式开启试运行阶段,其效应广泛且正面。该平台首先满足行业客户对异构算力的多样化需求。随后,该运行模式预计将显著提升各地算力使用效率。同时,它对长三角地区在算力合作领域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此外,它促进了各地区在数字经济成果的共享。最终,这一运行模式助力长三角地区更高效地发展,并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落地。
上海及部分区域的企业在过去常受制于算力短缺或不当使用,而该平台的问世有望有效解决这些难题。此举将为众多行业带来益处,涵盖新能源汽车制造和人工智能算法研究等领域。
上海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之一
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副局长戴斌在会议中透露,上海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2024年6月30日,上海已投入使用的数据中心数量累计达127家。其中,已建成的标准机架共有57.4万个,而实际投入使用的标准机架数量为46.4万个。此外,上海通用算力规模已达到7.73EFLOPS(FP32)。以上数据充分表明,上海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已建立起相当规模的基础设施。
数据中心负责处理大量业务任务,内部众多机架显著体现了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承载能力。从数据量化的视角出发,通用算力规模的展示揭示了上海在通用计算领域的实力与水平。
上海在算力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通用算力领域的发展表现尤为显著,智能算力的应用部署也收获了显著成效。年初设定的目标已实现并超出了预期。目前,上海已成功建设了12座大型智能算力中心,智能算力总量已达到54EFLOPS(FP16)。在人工智能等对智能算力需求旺盛的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这些成就为上海相关前沿产业的持续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众多人工智能研发企业正借助智能计算中心来加速算法的孵化,此举显著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与此同时,它也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上海算力网络通信的优化
上海在力求保持领先地位的过程中,凸显出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其持续优化的算力网络通信质量。在长三角区域内,算力节点之间的通信时延已降至5毫秒,这一保障能力正在稳步形成。而在长三角周边省份,9毫秒的时延保障能力已实现全面覆盖。此外,国家枢纽节点间的17毫秒时延保障能力也已全面实现。这种低时延的保障机制,有效促进了数据交流的快速进行。
金融交易与在线游戏等领域的业务对时延极为敏感,这一特性对它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历史上,金融交易领域曾因时延问题导致交易延误,而低时延的保障对于实时交易等操作具有显著益处。
相关报告的发布
在会议期间,两份关键报告得以公布。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对这些报告表示了支持,这些报告是由上海市通信学会“算力浦江”专委会的成员单位共同编制的。其中一份是《上海市算力基础设施发展报告(2024年)》,另一份是《上海市算力综合指数(2024年)》,目前已正式对外发布。
根据最新数据,全市综合指数持续攀升,其中浦东新区、宝山区、松江区位列前三。在算力生态建设方面,徐汇区表现突出,成为首个构建“区级-园区级-载体级”三级算力调度与补贴体系的区域。相关报告和排名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了解上海算力发展最新态势的全面信息。
关于上海未来算力发展的走向,我们有何预判?我们期待您能踊跃参与讨论,并点赞分享您的见解。此外,我们诚挚邀请您在评论区留下您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