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疾控一体化再升级!上海携手江浙皖,共筑健康防线  第1张

12月15日,在上海举办的长三角疾病预防控制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及学术交流会,是加速长三角地区疾控一体化的重要活动。目前,疾控一体化受到广泛关注,这一进程与公众健康紧密相连,其取得的成效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过往合作奠定基础

2019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区域疾病预防控制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长三角疾控一体化工作的启动。自那时起,各地便开始探索疾控领域的合作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早期的合作基础为如今的深入和全面合作奠定了基础,并展现了区域合作在疾控领域的巨大潜力。这些早期的合作协议促使长三角地区开始尝试信息交流,并在部分疾病防控上初步形成了统一行动模式,为今天的成果播下了种子。

2023年,随着疾控体系改革的持续推进,三省一市的疾控局根据相关指导意见,展开了详细的规划。进入2024年,这些地区联合签署了新的合作协议,旨在进一步推进之前提出的联合行动。这一系列持续并逐步深化的合作,展现了长三角区域在疾病防控领域的积极进取精神。

当下合作成果丰硕

自2024年起,三省一市的疾控机构根据合作协议开展了多项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传染病风险评估和紧急应对方面,他们共同优化了区域疫情信息的通报和风险评估体系。例如,在模拟传染病爆发预警的演练中,各地能够快速交换信息,并依照统一标准实施应急处理。这显著提升了区域应急响应能力和传染病处理水平,有效保障了当地居民的健康安全。

重大疾病防控领域取得进展,区域内的利福平耐药结核病协同防控中心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此前防控较为薄弱的区域现在也能获得更优质的指导和资源。此外,在免疫规划领域,示范区内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实现了跨省互联互通和互认,既便利了居民,也提高了区域免疫规划工作的效率。此外,公共卫生监管方面,区域卫生监管执法的标准化和一体化发展得到进一步推进。不同省份间的执法标准更加统一,有效避免了监管的盲区或重复。

上海的持续担当

上海在长三角区域疾病防控一体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该市计划与江苏、浙江、安徽加强沟通与协作。根据现有合作协议,上海的职责将进一步深化。凭借其区域优势,上海有能力成为技术及资源交流的中心,向长三角地区传播前沿的研究成果及防控经验。

上海拥有多项领先的检测技术和疾病防治策略。未来,上海计划通过技术合作与创新,以及科技成果的跨区域应用,来增强这些技术的效用。同时,上海旨在促进业务、科研及人才等多个领域的区域间交流与合作。其目标是持续提高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的整体能力,并有望使长三角地区的疾控工作在全国范围内保持领先。

科研合作与人才建设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预防医学科学院)在会议中与多家机构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涉及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上海市病毒研究院、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等关键单位。该合作旨在加强公共卫生领域的创新力,促进公共卫生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同时关注传染病监测预警等前沿技术的进展。

此类合作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高校与科研单位可培养更多专业疾控人才,并输送至长三角地区。同时,在技术领域,各参与方可携手研发,例如针对新型传染病监测技术,多机构可协同研究,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国土安全与民众健康

疾病防控一体化对于保障国家领土安全与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长三角地区经济繁荣,人口众多,人员流动性大。若区域内缺乏统一的防控措施,传染病可能迅速扩散。以新冠肺炎为例,若当时具备如今这样完备的一体化防控体系,疫情初期管控效果或许更佳。

高效的疾控一体化体系可迅速识别潜在威胁并切断传播途径,从而维护区域内民众的健康,并减少疾病传播对经济及社会稳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这些成果对于保障长三角地区的国家领土安全与民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展望

长三角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面对日益增多的健康问题和挑战,一体化建设需朝向更高品质、更高效能的方向推进。在业务交流层面,需持续巩固现有沟通成果,同时深入挖掘各地区疾控领域的特色经验,并推动这些经验的共享。

科研领域,有望构建规模更大的产学研结合平台,加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应用。在人才培养层面,考虑构建区域人才资源库,集中管理以应对公共卫生紧急情况。同时,征求读者意见,请问您认为长三角疾控一体化发展应优先关注的领域是何?欢迎读者参与讨论,点赞并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