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新铁路的建设持续受到广泛关注,但近期却暴露出重大问题。多家施工单位在弹性垫层的使用上存在以次充好的现象,这一行为直接影响到铁路的运行稳定性。铁路安全本应是最为关键的考量,如此做法无疑令人担忧。
问题初见端倪
合新铁路建设工地上,《经济参考报》记者揭露了一项令人震惊的事实。该工地上的弹性垫层似乎存在严重问题。经过简单测试,发现部分已铺设在限位凹槽装置内的弹性垫层出现了异常。这些弹性垫层在切割或拉伸时容易破裂,与标准弹性垫层的性能相差甚远。这一异常情况首先在中铁七局的施工区域被发现。尽管施工现场悬挂着显眼的宣传标语,但所使用的弹性垫层却是不合格产品。
为何在如此关键的铁路建设项目中,会出现如此明显的低质量产品?这其中的建设监管环节是否存在疏漏?这无疑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多处施工问题
记者在中铁七局施工的合新铁路站前工程四标段(具体位置为DK226+130.985至DK226+219.125)现场发现,多处站点存在问题。他们对新铺设的弹性垫层进行了拉扯试验等检测。结果显示,这些弹性垫层仍然存在“一割即开,一扯即断”的问题,并非个例。多地出现类似情况,表明材料本身存在质量先天不足,这对合新铁路的整体建设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
合新铁路作为一项关键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若因不合格的弹性垫层引发后续问题,修复工作将耗费巨额资金。这不仅会对周边居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也可能影响货物运输。届时,如何补偿由此产生的损失,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材料竟然造假
经调查核实,涉事弹性垫层所用的原材料并非符合规定的“三元乙丙橡胶”,而是使用了“再生胶”。这一行为已明显违反了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的铁路行业标准《桥上双块式无砟轨道限位结构弹性垫层》(Q/CR6-2014)以及中铁七局内部《无砟轨道作业指导书》中的相关规定。权威检测机构对现场采集的弹性垫层进行检测后,同样确认其原材料为“再生胶”。在铁路建设过程中,以次充好使用关键材料,其背后可能涉及的利益纠葛究竟有多么复杂?
性能上,“再生胶”与“三元乙丙橡胶”存在显著差异。三元乙丙橡胶在成分上与再生胶大相径庭,其性能也截然不同。鉴于这条铁路未来将承受高速列车带来的高强度运行冲击,再生胶仿制品显然无法提供所需的缓冲和稳定性。
价格差异惊人
行业内部人士指出,这并非单纯的品质更替,其中还隐藏着显著的成本差异。“再生胶”制品的售价仅约为三元乙丙弹性垫层的四分之一。如此巨大的价格差距可能正是某些施工单位冒险操作的原因所在。若各方均只图利益而忽视工程规范与安全,铁路建设领域的秩序将遭受严重破坏。
何种经济利益驱使,使得这些施工单位敢于冒险采用不符合规定的材料?铁路建设成本的降低理应通过合理途径实现,而非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途径。
施工单位不认
施工单位面对这一事实,其立场却持否定态度。以中铁一局合新铁路站前五标项目经理部材料经理韦磊为例,他明确表示并未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这种情形显得颇为微妙,若非以次充好,那么这些显然不合格的弹性垫层究竟应作何解释?施工单位的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是在对问题进行遮掩,对于问题的解决毫无积极作用。
面对确凿的证据,施工单位却予以否认。此类行为无疑加剧了公众的担忧。那么,相关部门又应如何应对这种拒绝承认问题的施工单位?
专家表示担忧
北京交通大学专注于铁道工程研究的专家对当前状况表示了忧虑。铁路轨道结构中,弹性垫层是限位凹槽装置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若材料性能显著低于设计标准,这无异于在铁路安全性能中埋下了定时炸弹。在列车高速行驶过程中,弹性垫层的问题可能导致轨道不稳定,进而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铁路安全关乎千万旅客的生命与财产安全。近期,施工单位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那么,如何确保合新铁路建成后能够安全运行?公众对此有何看法?我们诚挚邀请读者在评论区发表意见,点赞并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