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上,诸多感人故事涌现。华东理工大学的方晴,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以其独特经历描绘着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她的故事洋溢着青春的热情,蕴含着成长的智慧,无疑是吸引众多观众瞩目的亮点。
三届进博志愿服务之旅

方晴连续三年投身于进博会的志愿服务。自2018年起,她先后在第四届担任会务岗,第六届负责辅助管理,最终在第七届担任长期管理岗位,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伴随着进博会的成长,从最初的规模到现在的宏大,这一变化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快速进步。方晴的成长历程与进博会的进步紧密相连。多样的岗位需求及丰富的工作内容,不仅见证了进博会的成长轨迹,也记录了方晴从一名本科生到支教老师,再到研究生的成长与转变。
方晴在各个岗位上均全力以赴。从初期的学习探索到后来的熟练运用,她凭借不懈的努力,不断适应着岗位的各种要求。以第七届进博会为例,她在长期管理岗位负责了后勤组中43所高校的车辆调度工作。她充分认识到每位志愿者出行需求的重要性,并郑重承诺将对每一个需求提供及时回复和反馈。
对比两次应急事件应对
方晴在进博会的记忆中,两次见证了外国参展人员遗失证件的事件,分别发生在第四届和第七届。在第四届,她亲眼看到同组志愿者凭借流利的口语等技能,妥善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一幕场景至今仍深刻印在她的脑海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三年的磨砺,到了第七届,方晴已能迅速对突发状况提供最优解决方案。这种成长不仅体现了个人能力的提升,更是进博会为志愿者提供不断进步机会的生动写照。
这一转变标志着从对他人的依赖向独立应对能力的提升。起初,她只能旁观同伴的行动,但随后她开始独立采取有效的措施。在进博会的舞台上,她所经历的每一次成长都显得尤为重要,这个平台始终是她成长道路上最具影响力的学府。
不同身份下的同等热情
方晴在进博会上以不同角色参与活动,其热情却始终如一。担任志愿者时,不论身处哪个岗位,她都全力以赴。初入进博会时,她充满好奇与迷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成长为一位能够熟练处理各种突发情况的资深人士。
支教老师身份的她,发现了与进博会的独特关联。即便身处支教之地,她依然利用云游进博的活动,将进博会的精彩瞬间传递至云南寻甸的教室。她致力于将进博会的开放共享精神传递给当地的学生们。
云游进博活动细节

在2022至2023年的支教活动中,方晴组织了“云游进博”活动。孩子们得以通过视频观看FE电动方程式赛车、NACHI机械臂、卡特彼勒无人驾驶矿用卡车等前沿科技硬核成果。该活动作为第六届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已逐渐形成一项传统。
通过观看这些视频直播,寻甸的孩子们得以与进博会产生关联,得以一瞥外部世界的辽阔。方晴致力于让小朋友们共同体验进博会的盛况,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
进博会与个人成长作用
方晴在进博会中找到了成长的加速器。此次经历不仅拓宽了她的认知视野,也提升了她的应变能力。她深切体会到了学校对进博会志愿服务的全力支持,感受到了这份支持带来的幸福感。此外,她还与同学们共同奋战,收获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这种成长体现在多个方面。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进博会都为参与者提供了丰富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此外,众多同学志愿者的积极参与也反映出进博会的影响力正持续增强,并不断向外扩散。
志愿者传承似有牵连之线
马瑞晞,一位曾受研支团援助的寻甸学子,如今已踏入华东理工大学,成为了一名小叶子。这种联系虽无形,却紧密相连。它让人联想到方晴的故事在众多人身上得以传承。
在进博会的广阔舞台上,这些故事犹如播下的种子,孕育出众多富含相似精神实质的果实。这一传承象征着进博会精神在新一代中持续流传。你周围是否也有类似的传承故事?欢迎点赞并转发本文,同时热情地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