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刚刚落下帷幕,期间长江口航道的稳定与安全尤为突出。尽管遭遇了台风“康妮”和冷空气带来的恶劣天气挑战,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仍确保了航道的稳定运行,为进博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他们付出的诸多努力和采取的相应措施。
航道面临挑战
进博会期间,长江口航道受到台风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面临严峻挑战。航道出现了骤然淤积和浮泥现象,这些现象是自然因素造成的障碍。长江口航道作为重要的水路通道,在进博会期间,每天都有大量物资船舶需要通行。若航道无法保持畅通,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不仅影响进博相关物资的运输,还可能对我国乃至全球的贸易交流造成影响。
面对此类挑战,必须采取一系列既科学又高效的应对措施。长江口航道管理正遭遇突发性自然状况,这一难题亟待他们解决。
航道水深测量
航道的水深线至关重要,堪称生命线。面对恶劣天气的挑战,航道养护中心迅速作出反应。他们及时进行航道水深测量和浮泥观测,全面了解水深实际状况。特别是在回淤严重的区域,测量频率得到显著提升。在11月1日至11月10日的十天里,重点区段的水深测量次数便增加了10次。
有针对性的测量有助于精确掌握航道状况,从而确保后续的应对策略能够有的放矢。缺乏精确的测量数据,施工计划将失去方向,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且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科学调配施工
航道养护中心在资源分配上采取科学策略。在进博会举办期间,投入了9艘万方耙吸挖泥船。这些船只的调配兼顾了各区段的水沙条件,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施工措施。以长江口主航道北槽段为例,针对该区域的水沙情况,实施了分层疏浚的作业方法。
施工方法既节约资源,又具有高效性。然而,若不顾各区段的实际情况,盲目采用“一刀切”的施工策略,则可能对航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且往往导致施工效果不尽如人意。
多方协调合力
长江口航道保障任务中,协调各方力量至关重要。进博会期间,航道保障涉及水深与畅通,并非单一部门所能独立完成。多部门协作,实现信息共享,例如水文部门提供水位和水流数据,气象部门提供天气预报,航道部门依据这些信息制定相应计划。
这种协作模式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以11月5日为例,当天台风逼近,在紧急召开的三方会议上,各方分享了最新信息。随后,当天便对施工船只进行了重新调配和部署,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恶劣天气。
安全工作落实
安全责任分量极重,堪比泰山。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安全办依据进博会的安全工作要求及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方案。在进博会整个举办期间,对各项安全状况保持高度关注。实行全天候24小时值班制度,尤其在11月3日至11月8日的进博高峰时段,每两小时上报一次安全信息。
监督工作持续进行。在11月1日至11月10日的进博会上,专家团队对30艘疏浚船和2个科研基地进行了抽查和监督。
未来持续发力
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在本届进博会上出色地执行了职责,确保了进博会的顺利进行。此举对于维护我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物流供应链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在处理其他重大活动或日常工作中,能否持续展现出高效、务实的作风,值得关注。这不仅是对其自身能力的考验,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在进博会期间积累的航道安全稳定管理经验值得其他水路保障工作学习借鉴。该局承诺将继续致力于确保航道的安全、稳定与畅通,并持续为全球贸易发展作出贡献。对于对长江口航道管理等相关议题感兴趣的读者,欢迎点赞、分享及评论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