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北极星支教团,一个在教育公益领域默默奉献了13年的团体,他们持续照亮着希望的灯塔。这13年的历程,承载着一份深沉而温馨的承诺,正是本篇新闻报道的核心所在。
起源与发展
多年前,北极星支教团应运而生。起初,成员仅12人,虽然力量薄弱,但抱负远大。自那时起,这个微小的团队便开始了支教之旅。至今,支教团已组建了27支队伍。经过多年发展,团队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成为近百家人的团队。这一路走来,每一届队员都付出了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他们在不同时期遭遇重重困难和挑战,却始终坚韧不拔,共同铸就了支教团今日的辉煌。
支教团肩负着传承与拓展使命。随着岁月的流转,他们持续深化支教工作的内涵,力求满足各地及不同学生的特定需求。这种紧跟时代步伐的调整,是支教团得以持续进步的核心要素。
地域覆盖与服务人次
哈尔滨工业大学北极星支教团的活动遍布全国,涉及16个省份。多年来,他们在这些地区积极开展支教工作,不断在红色教育、科普教育、青少年成长教育等多个领域努力。累计服务超过7000人次。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次的课堂授课、无数次的课后辅导,是支教队员与各地学生深入交流与付出的见证。无论是在偏远的高山,还是在贫困的农村,都活跃着支教团成员的辛勤身影。比如,在交通不便的山区,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只为将新知识带给孩子们。
支教活动不断,每次与孩子们的互动都悄无声息地塑造着他们的成长轨迹,通过知识的传递,逐步改善当地的教育环境。
支教团成员的榜样力量
周珺,哈工大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堪称典型代表。他曾任北极星支教团负责人,在此过程中,他收获了成长与锻炼。至2024年,他成功成为选调生。支教团的经历,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印记,并产生了积极影响。他不仅通过支教助力他人,更拓宽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成员们普遍感受到了这种经历带来的正面效应。例如,支教团队成员、土木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谢磊,将支教视为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仅获得了个人成长和感悟,还向学生们传递了爱与知识。
独特的支教方法与准备
北极星支教团实施了一系列独特的教育援助策略。在这些方法中,成立梦想小组和构建“一对一”的长期帮扶机制尤为关键。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能够获得更为深入和全面的关照与教育。
此外,还实施了“网络云端支教”项目。尽管支教活动常受地域局限,但网络支教有效突破了这一障碍。他们持续为边远地区的中小学生提供线上英语、科普、思政等课程。在支教活动启动前,队员们严谨细致地进行了多次线下试讲和评课,力求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的教学内容。这一完整的支教模式不仅提升了支教成效,还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支教中的动人瞬间
在支教活动中,涌现出了众多令人动容的故事。支教团队的队长,化工与化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龙浩,提及了支教次日夜晚收到一叠孩子们手写的纸条时的深切感动。这些纸条中,充满了孩子们对支教队员的真挚情感。
支教队员,未来技术学院2023级本科生张天翼在与孩子们互动时,遭遇了关于大学生活的提问。这一幕揭示了支教活动并非仅仅是教学行为,而是情感的深度交流。同时,这也反映出支教团队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传递了知识,还重视培养孩子们对外界的探索和想象力。
支教对队员生涯选择的影响
支教活动对众多队员毕业后的职业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周珺因支教经历明确选择了成为选调生。此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耿艺嘉在大二时便加入了北极星支教团。在享受向孩子们传授知识的乐趣之后,耿艺嘉在毕业后也决定加入研究生支教团,继续为社会贡献力量。
观察这些队员的选拔过程,可以发现支教活动对他们的影响深远,犹如播撒在心田的一粒种子,孕育了他们投身教育公益或基层服务的坚定信念。
您如何看待支教活动对偏远地区儿童未来发展的潜在影响?我们期待读者们踊跃发表见解,参与讨论。同时,我们也鼓励大家为这篇文章点赞并予以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