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登领奖台

时隔7个月,瑶族教育工作者姜晚英再次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领奖那天,她身着民族服装,上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时她也是这身打扮,她称自己来自大山,穿着这身衣服,孩子们能很快找到她,临去北京前,她还答应给贺州市平桂区民族学校的孩子带糖。

瑶乡求学苦

姜晚英所属的瑶族有个稀有支系叫土瑶,她的家乡处在大桂山的深处。30年前,她是最早一批接受师范教育的瑶族孩子。那时山里孩子上学的路颇为艰难,她每天要走上三个小时才能抵达学校。小小的身体难以承受这般辛苦。但因有着“再远再苦也要读书”的信念,她坚持了下来。很多孩子由于路途遥远,读书变得十分不易。

扎根教育路

姜晚英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扎根于自己的家乡,她先回到家乡担任代课老师,之后在乡镇和城区学校间辗转,如今担任平桂区民族学校副校长,她的成长历程激励着山村群众,使瑶家女孩看到通过读书走出大山的希望,她在教育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为瑶乡孩子带来知识与光明。

教育大变迁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全面小康的春风吹进山里,平桂区先在城区学校建立民族班,又新建民族学校,让瑶族学生能集中就读,实现教育跃迁,姜晚英见证这一变化,深知教育对瑶乡孩子重要,下定决心为孩子们提供更好教育。

家访助求学

刚到达平桂区民族学校时,寄宿孩子中厌学、辍学问题普遍存在。姜晚英以“瑶族亲人”身份展开常态化家访,目的是不让任何一个“土瑶”孩子掉队。在大明村,有孩子因家人生病想休学,姜晚英和老师前去家访遭拒绝,不过她理解家长并承诺提供帮助,最终成功说服孩子返回学校。当下,当地适龄瑶族学生中没有一个人辍学。

文化促传承

姜晚英率先创建了“民族手工艺文化传承特色实验室”,此实验室在全区得以推广 。姜晚英认为孩子走出大山 ,不但要学习知识 ,而且应当了解民族的根源脉络 。她如同许多投身民族教育的老师一样 ,期望孩子长大后 ,能够记起他人的关爱 ,懂得用心对待他人 ,只要达成这点 ,她便会感到满足 。

你是否被姜晚英老师的教育事迹所触动?欢迎点赞,欢迎分享,欢迎留言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