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大学校园内,一门烹饪实践课程受到了广泛关注。学生们对亲手制作川菜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该课程以其独特的劳动教育特色,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全新生活体验的大门。
课程新颖:厨艺变身课堂
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东园食堂,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堂活动正在进行。该活动由学工部联合后勤保障部共同举办,名为“匠心蜀味・厨艺学堂”的劳动教育课程在此展开。中式烹调技师杨胜容师傅将后厨的烹饪技艺带到了课堂之中。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常规,让学生们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中学会了劳动技能。
现场实践:协作收获快乐
在课堂教学环节,三十余名学生环绕操作台,以小组形式共同投入川菜烹饪的实践。他们切割肉类、准备各种食材、点燃炉火翻炒,将杨师傅所教授的理论与技艺逐一转化为实际操作。烹饪过程中,学生们协作无间,有人负责细致的切割,有人调控火候。不久,空气中便弥漫着川菜特有的香气与麻辣之味,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与期待之情。
大师指导:精准把控细节
杨师傅离开厨房,走上了“讲台”,承担起了“劳动导师”的职责。他详尽地讲解每一道菜品的制作关键步骤,在制作椒麻鸡丝的过程中特别提醒“若厚度过大则不易入味,若过薄则容易破碎”,而在制作水煮肉片时则特别强调肉片需要切成2毫米的厚度以保持口感。他将烹饪流程与实验操作相比较,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精确度的重要性。学生们在一旁专注地倾听,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
品尝成果:感受劳动魅力
“尝味环节”无疑是整个活动中最令人兴奋的时刻。学生们在品尝亲手制作的川菜时,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来自电气工程学院的程宏宇同学表示,这门劳动课程让他深入了解了川菜的起源及其独特魅力,同时享受到了烹饪带来的乐趣。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顿美味的饭菜,更是劳动成果的丰硕体现。
课程情况:人气持续高涨
自今年四月“匠心蜀味・厨艺学堂”劳动教育课程启动以来,该课程已顺利举办了四期,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学校计划在本年度内开设二十二期课程,其中本学期将安排八期。后续课程将涵盖麻婆豆腐、泡椒肝片等经典川菜的制作技艺,以及香菇包、水晶虾饺等特色小吃的制作方法,更多美食佳肴等待着学生们去探索与品尝。
教育模式:生活融入课题
四川大学近期在劳动教育方面实施了创新举措,将日常生活的多个场景深入融入课程结构。这些课程不仅教授烹饪技巧,还包括了开心农场农耕体验以及校园绿化养护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这种将生活元素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劳动体验,使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及其价值。
您是否希望您所在的学校能够引入一些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劳动教育课程?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并且,请不要吝啬将这篇文章推荐给您的亲朋好友,并对其中的亮点内容给予积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