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起步选择“无名小路”
上世纪末,就业观念较为传统。多数人向往白领工作,“技工不如白领”的观念盛行。1998年,李浩儒高考失利,家庭陷入困境。他报考了西安煤矿机械学校车工专业,做出特别选择。当时,他所在班级共32人。最终,仅8人坚守车间岗位。这表明,那个年代技工道路异常艰辛,走这条路的人很少。
初入车间展现智慧锋芒
2000年,李浩儒进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他成绩出色,理论与实操综合排名居首。刚进入车间,便遭遇难题。钻机接头加工效率低,难以满足装配需求。李浩儒守在车床旁,独创“糖葫芦式”加工法。此方法使装夹次数减少60%,效率提高50%以上。有效缓和了供需矛盾。这既体现他善于思考钻研,又为企业生产解决了实际困难。
技术攻关突破关键难题
2010年前后,企业开展煤矿随钻测量钻具研发工作。彼时,尼龙接头深孔加工面临排屑不畅状况。并且,存在炭化现象。这致使尺寸精度无法得到保证。这些问题阻碍了项目进度。李浩儒连续七天坚守在车间。他创新性地设计了钻镗一体刀具。此创新攻克了关键难题。推动企业创造出顺煤层定向钻进3353米的世界纪录。这一重大突破,使企业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参与研制创造巨大效益
李浩儒积极参与Φ73整体式宽翼片螺旋钻杆及Φ102、Φ127打捞钻杆研制。他完成三种钻杆螺纹加工。开展各关键尺寸测量工作。随后汇总数据并分析。针对设计与加工问题优化。累计创造超1亿元经济效益。他带领团队设计“抽屉式”复合片喷砂工装。此工装提升钻头喷砂效率。提升幅度达到了70%。与此同时,每年能节约成本30%。这足以体现出他具备卓越的技术能力。这也足以体现出他具备卓越的管理能力。
团队发展培养众多人才
九年间,李浩儒工作室累计攻克23项技术壁垒。创造经济效益超300万元。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培养出12名省市级技术能手。其中5人获得“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工作室为行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对技工领域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未来愿景持续引领前行
李浩儒接过全国劳动模范奖章。这位在车间打磨25年的“老工匠”眼眶湿润了。谈到未来工作,他表示会坚持传技艺、带高徒、解难题、创实效的工作举措。他将带领工作室成员聚智创新。要勇做培育和践行新质生产力的先锋队。要勇做培育和践行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他的决心和愿景,为更多劳动者树立了榜样。
大家认为像李浩儒这样的工匠精神,在当今社会怎样能更好传承?怎样能更好发扬?快来评论区分享看法。别忘了为本文点赞。还要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