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滇中引水工程的关键部分——螺峰山隧洞,由中铁二局承建,施工进展显著。该隧洞提前38天完成了预定贯通任务。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玉溪段4、5、6标隧洞全线贯通,而且对于缓解滇中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概括
滇中引水工程规模庞大,全长664.326公里,其中引水隧洞长达611公里。工程竣工后,年引水量预计将达到34.03亿立方米。螺峰山隧洞作为工程的关键部分,全长14571米,设计流量为每秒20立方米。隧洞的顺利贯通标志着工程的重要进展。该工程涉及6个州(市)和35个县(市、区),覆盖国土面积达3.69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超过1100万。
隧洞规格数据显著体现了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关键地位。面向未来,众多水资源预计将通过此隧洞流入指定区域。工程完工后,其预期效益已成为公众广泛关注的焦点,并引发了普遍的期待。
围岩状况
螺峰山隧洞的施工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挑战,其中IV类和V类围岩的比例高达71.2%,给工程带来了极大难度。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岩体破碎严重,导致开挖后的作业面稳定性不足。施工期间,发生了超过50起坍塌事件及30余起涌水事故,涌水量最大时每日高达8700立方米。这种围岩状况对施工技术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
施工期间,对施工方案需持续优化,以有效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施工团队需依靠其丰富的经验和细致的筹备,方能确保在恶劣地质环境下,工程进展得以顺利推进。
施工难点一
在施工过程中,小断面区域的单工序作业面临重大技术难题。由于洞内空间极为狭小,仅能允许一辆车辆通过。这一限制因素显著影响了施工效率。在传统多工序同步作业模式无法应用的情况下,材料运输及人员进出均需等待前一工序的车辆完成通行。
施工环境极端艰苦,与士兵在狭窄的栈道上行走相似,每一步都必须格外谨慎,且进度难以加快。施工队伍需细致规划各阶段的时间安排和任务分配,以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不受任何阻碍。
海县秀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隧洞下方,其地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施工期间,任何微小的疏忽都有可能对植被造成损害。施工团队在推进隧洞挖掘工作的同时,必须兼顾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然而,要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并非易事。
此情形宛如踏在细长的平衡木上,一边是工程进度稳步向前,另一边则是生态保护坚定不移。施工单位需具备全面的规划与精准的操作技能,否则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失足”之险。此类风险可能延误工程进度,甚至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
五个水库附近设有隧洞施工区域,九龙镇下穿部分尤其重要,该区域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于老马营泉眼,该水源为超过5000户家庭提供饮用水。此施工项目面临极高的疏干风险。此外,隧洞还将穿过琉璃河水库,透水问题不容小觑。这些潜在风险如同埋设的定时炸弹,对隧洞施工安全以及周边居民的生活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在施工过程中,为了将风险降至最低,并保障居民用水安全,必须严格执行以封堵为核心的施工准则。该准则要求施工人员需持有对易碎物品的谨慎心态,并对预固结灌浆等预防措施实施精细操作。

下穿铁路施工难点
该隧洞位于地面以下,横贯泛亚铁路国际通道,与玉蒙铁路相隔约两公里,并穿越了既有铁路线路的关键区域。此外,它还与昆玉河线的汉邑隧道在下方交汇,两者相距仅32米。此施工项目对精度有极高要求,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对铁路的顺畅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队伍需秉持钟表匠对精密仪器所持的严谨态度,严格遵循施工操作规范,以确保铁路运行不受任何干扰。
艰巨复杂的工程顺利完工后,滇中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有望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我们热切期待在评论区收悉各位的见解与分享。同时,衷心邀请大家为这篇关于滇中引水工程的新闻报道给予点赞并广泛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