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题凸显
近期,产业结构的转型与新技术的大量出现,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显著挑战。现行教育模式存在缺陷,课程内容与进度安排陈旧,这使得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对行业前沿技术的了解不够深入。在深圳,这一现象亦不容忽视,许多毕业生难以迅速、准确地满足企业岗位需求,高质量就业问题愈发突出。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新趋势和新技术持续演变,使得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这一现象导致企业难以招募到合适的人才,同时毕业生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从而形成了一种亟待解决的矛盾局面。
校企合作创新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汇川技术有限公司在此情境下共同推出了“汇英班”培养模式。双方在校企合作领域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汇英班”则是基于这些经验而创立的创新项目。
该模式旨在通过整合双方资源优势,共同推进精准人才培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体系与汇川技术的行业知识相融合,这一举措旨在为智能制造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确保学生能够弥补知识和技能的不足,从而为顺利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选拔与特训流程
深职大电气自动化及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毕业班学生是“汇英班”的目标群体。选拔流程涵盖企业宣讲、学生自主报名、校内初步筛选以及企业面试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严格筛选,具备资格的学生得以进入教学班。
学生在大三上学期末接受为期45至60天的专项培训。培训内容涵盖PLC编程等关键技能,并通过跨学科项目实践来增强综合运用这些技能的能力。如此严格的选拔与培训旨在使学生更迅速地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求。
创新教学举措
“汇英班”实施了多项教学创新措施。企业工程师进入校园授课,将实践经验引入教学。通过实际项目案例教学,学生得以接触现实问题,增强了解决问题的技能。此外,数字化技术平台的应用也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这些措施确保了课堂与职场之间的紧密衔接。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深入理解企业需求,尽早适应职业角色,从而避免了传统教育模式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脱节,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就业优势。
职业素养强化
该培养计划着重于职业素质的培养。它通过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协作等专项训练,旨在使学生成为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良好沟通技巧和责任感的综合型人才。
企业负责人高度评价该培养模式。接受系统培训的员工能够迅速融入岗位,同时,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攻坚意志为企业的进步带来了新的动力,凸显了提升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和成效。
成果与示范意义
至今为止,“汇英班”已成功举办了八届人才培养活动,向相关企业输送了超过180名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这些人才能够精确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展现出显著的价值。
这种“入学即就业、课堂即岗位”的教育模式为职业教育改革树立了新的榜样。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体系等措施,成功跨越了产教融合的最后一道障碍,为先进制造业培养了人才储备。关于此模式是否能在更广范围内推广,各方意见不一。我们诚挚邀请大家在评论区发表看法,分享见解,并对本文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