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市场乱象频发,常引发公众广泛关注。近期,多地市场涌现出价格激增的伪装水果,引发“洋装水果为何高价”的热议。此现象突显了水果市场诚信经营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现象普遍

近期,水果市场频繁出现类似事件。一些消费者花费450元购买所谓的“日本静冈蜜瓜”,却得知我国尚未批准日本蜜瓜的进口。商家对此似乎见怪不怪,将国产水果伪装成进口货。众多商家宣称销售哥伦比亚麒麟果、日本蜜瓜等进口水果,却无法出示相应的进口证明,只是利用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热情进行欺诈。

网络平台上非法销售水果标签的现象日益加剧。《法治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输入“水果标签”等关键词后,众多网店迅速浮现。记者随机与商家沟通,得知只需9元即可购买210个标签,并可按需定制,商品在48小时内即可寄出。

历史已久

此类行为,即国产水果使用“洋标签”和“洋包装”,并非新现象。自十年前起,此类现象便持续存在,至今仍未得到妥善处理。商家不断变换策略以误导消费者,而市场监管部门长期处于不利位置。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持续损害消费者权益,并破坏了水果市场的健康购物环境,引发了信任危机。

近年来,此类行为呈现加剧趋势,从偶尔发生演变为频繁发生,这一变化表明现有的监管措施尚未能有效阻止其增长势头。

商家动机

商家此举目的清晰,寻求经济利益。消费者对所谓外国产品表现出极大兴趣,商家利用这一心理进行营销。一些商家将此视为营销策略,以高价销售国产水果,采用外国包装。消费者对此缺乏了解,高价购买的产品实为国产,品质亦未达进口水果水平。

消费者反映,他们原预期高价购买的是高品质的进口水果,但实际收到的产品与国产水果并无明显差别。商家采取欺诈手段,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实现个人私利。

法律规定

梁伟亮,中国农业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指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农产品包装及标识设定了明确规范。这些规范要求包装上必须清晰标注产品名称、产地及生产者等关键信息。消费者有权获得商品的真实信息,包括其来源与品质。在司法案例中,超市若使用虚假产地标签,已被认定为欺诈行为。对于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果,如火参果,若标注的产地与实际不符,将误导消费者,商家的此类行为被视为欺诈。

法律明确了行为准则,商家从事的此类造假活动侵犯了消费者权益。然而,目前违法所面临的代价对商家来说,并未产生足够的威慑效果。

电商问题

电商领域虽兴盛,然而平台遭遇诸多难题。梁伟亮提到,在电商领域,水果标签监管效果不佳。一方面,审核机制存在漏洞,导致大量假冒标签水果在平台上流通。另一方面,因处罚力度不足,商家抱有侥幸心理,持续进行欺诈活动。这一现象导致电商平台成为“洋包装”水果销售的焦点。

商品信息审核的职责在电商平台尚未得到全面履行。若平台能改善审核程序,无论是借助系统自动筛选还是进行人工精心复查,对假冒进口水果进行严厉打击,并建立黑名单机制,或许可以显著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

消费提醒

面对当前市场的混乱状况,消费者并非没有应对手段。马丽红提出,消费者在购买水果时,应当积极实施预防措施。比如,消费者可以向商家要求查看检验文件,同时关注产品包装上是否明确标示了水果的中英文名称、产地、包装厂名称或代码等关键信息。只要消费者在购物时更加小心,被骗的风险自然也会减少。

在水果销售区域,若发现存在以高价售卖的“洋包装”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是否会留意相关信息?我们热切期待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讨论。若您觉得本文具有参考价值,欢迎点赞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