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元旦和春节即将来临,这是人们欢聚一堂的欢乐时刻。然而,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于12月31日发布的食品安全消费警示,无疑为即将享受节日美食的消费者提供了安全保障。
食品选购有讲究
在选购食品时,应优先考虑正规渠道。例如,持有正规《食品经营许可证》的超市和商场,以及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集贸市场。消费者需严格执行“三查”原则。首先,检查包装上的标识信息是否完备,这对于了解食品的基本情况至关重要。其次,确认食品是否已过期,因为过期食品可能变质,对健康造成损害。此外,还需检查食品的外观,如颜色和完整性等。购买散装食品时,还需留意其售卖区域和储存环境,这些都是确保食品品质的细节所在。
在食品选购过程中,不同地点和食品种类遵循着各自的标准。在正规销售点,监管部门负责监督,确保食品的可靠性较高。此外,从包装到外观的全面检查,旨在从多个维度避免购买到有问题的食品,这一环节对于消费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自我保护措施。
外出就餐与外卖要点
外出就餐或点外卖,需注意相关证件。餐厅需具备《食品经营许可证》或《小餐饮登记证》。在挑选餐厅时,餐饮环境的卫生程度和设施完备性是关键考量。具备“明厨亮灶”功能的餐厅更受推崇。若选择网络订餐,宜选距离近的商家,以减少配送时间。外卖送达后,应检查包装及食物状况,并妥善处理。购买凉菜等高风险食品时,应尽量减少购买。
众多无证小餐饮店在实际环境中普遍存在。选择持有合法经营许可的餐厅,等同于选择了具备规范管理服务的场所。较近的距离有助于降低食物受到污染或变质的潜在风险。对于外卖服务而言,包装质量及送餐的及时性等细节,均对食物的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
预防食源性疾病之举
处理食材完毕后,洗手成为一项重要措施,尤其是接触生肉、禽类、蛋类等食材后。确保厨具和餐具清洁消毒,厨房环境的卫生同样不容忽视。厨具与容器应将生熟分开,食物的摆放也应遵循此原则。食物需彻底煮熟,烹饪完成后放置冰箱前需先冷却。此外,应减少生冷食品的摄入,避免接触异常及未熟食物,尤其应避免尝试不熟悉的野生动物。
在日常生活中,众多家庭厨房常忽略若干细微之处。比如,处理完生鲜后不进行手部清洁,便直接接触其他食物,此举可能引发病菌的扩散。此外,刀具与菜板混用生熟食材亦是常见现象,此类行为可能诱发食源性疾病,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保健食品消费谨慎
保健食品领域存在商家夸大宣传的现象。消费者在购买时应选择正规途径,仔细辨识产品上的小蓝帽标志和批准文号,并严格遵循说明书指导。目前市面上充斥着许多以保健为名的产品,部分消费者可能因此受到误导。唯有对这些问题保持警惕,才能有效避开不良商家的陷阱,维护自身权益。
在选购保健食品时,若忽视相关注意事项,消费者可能购得非正规产品。遵循正确的食用方法同样至关重要,过量或不当食用均可能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食用环节上的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膳食平衡的要求
节假日期间,饮食需适度,控制盐分和油脂摄入。合理搭配荤素,科学饮食。同时,增加果蔬摄入,以补充纤维和维生素。应避免暴饮暴食、饮酒过量及饮食无规律。假期中,人们易失控饮食,此时尤需注意饮食平衡。健康身体源于良好的饮食习惯,过度饮食可能引发多种健康问题。
春节期间的团圆饭或节日宴席,常常以丰盛的鱼肉为主,若忽视饮食均衡,身体承受的压力将增大。长期如此,患上高血压、高血脂等健康问题的风险将随之增加。
遇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如遇质量问题或消费争议,可联系“12315”进行投诉和举报。此为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手段。该服务渠道极为关键,确保消费者在遇到困难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购买到质量问题的食品或与商家产生争执时,应主动寻求协助。在此情况下,“12315”服务犹如一柄防护伞,致力于维护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合法权益。
在节日期间,您对食品安全的哪个方面最为关心?敬请于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同时,我们也期待您对这篇文章的点赞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