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午后,醴娄高速株洲湘江特大桥的合龙环节吸引了众多目光。在此过程中,工程团队遭遇了重重难题与挑战。其中,单根桩基最长长度达到了104米,施工难度显著增加。整个工程历时183天完成。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建设者的辛勤努力。
工程整体概况
醴陵至娄底高速公路正在施工中,其中一座大桥位于株洲市渌口区南洲镇荷塘村,终点是天元区三门镇苍霞村,桥梁总长达到1658米。该桥的主桥段长892.24米,桥面宽度为39.5米,是全国最宽的单箱梁体矮塔斜拉桥。主跨230米,成为湘江上跨度最长的桥梁。这一成就不仅展现了工程规模的宏大,也凸显了区域交通规划的重要性。建造这样规模的大桥,对施工团队而言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这座桥梁采用单箱梁体作为设计核心,并配备了四座塔和五跨矮塔斜拉系统。在设计阶段,必须综合考虑地形、水流以及承载能力等多个关键因素。该结构不仅适合高速行驶的车辆,同时也满足了非机动车及行人的通行需求。
项目启动与初期施工
2021年,醴娄高速湘江特大桥的施工工作启动。同年8月,桥梁的桩基及下部结构工程正式动工。项目初期遭遇了诸多技术难题。桥梁位于湘江之上,其复杂的地形对施工构成了较大挑战。湘江常水位达23米,这对80根主墩桩基的施工提出了较高要求。每根桩基都必须深入到较深的水下,深度越大,施工风险越显著增加。
截至2023年5月,四个主墩的基础工程仅完成了一部分。这一进度较为缓慢。主要原因是湘江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溶洞现象频发,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这些困难对建设团队在耐心和专业技术上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桩基施工之难
主墩桩基施工面临诸多挑战。桩基长度达到104米,形成了一项艰巨的江底工程。所有主墩均遭遇了溶洞,溶洞呈串珠状排列,最多可达八层。其中一根桩基因溶洞发育过度,施工中漏浆回填和复钻次数累计29次,施工周期长达183天。这些数据揭示了施工团队在此环节所遇到的巨大困难,同时也突显了施工技术人员需持续调整策略以应对挑战。
施工团队在应对这些溶洞时,缺乏丰富经验,难以寻觅现成的应对策略。在探索过程中,他们持续摸索,逐步攻克难题。每一次漏浆回迁及复钻作业,不仅对工程进度构成挑战,更是对团队协作能力的严格考验。
后续工程推进
2023年7月,下构施工顺利完工,桥面“0号块”浇筑顺利完成,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主桥工程正式步入悬浇梁施工阶段。同年11月,首个索塔成功完成封顶,成为工程进展的关键节点。至2024年7月,河西侧边跨成功实现合龙,9月主桥中跨亦顺利合龙。这些显著进展得益于前期施工的坚实基础以及建设团队的辛勤付出。施工各阶段紧密相连,每个小成就都为最终合龙提供了有力保障,每个细节都彰显了团队的辛勤劳动和严谨态度。
各成果实现过程中遭遇了独有的技术难题,特别是在对接阶段,精确操控、材料选择及品质监管等关键步骤正按序推进。每一项工程作业均严格遵循既定标准与规程,力求确保万无一失。
大桥的多功能性
该桥梁不仅为机动车辆提供了便捷的通行条件,而且展现了独特的设计特色。桥梁两侧配备了宽达1.5米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这一设计创新对天元区和渌口区的居民而言,无疑是个喜讯。随着醴娄高速公路的全面开放,居民们将能轻松骑行或步行跨越此桥,实现两地间的往返。此举充分展现了工程规划中的人性化考量,满足了各类出行者的需求。
此设计在高速桥梁领域较为罕见,体现了规划者的前瞻性思维。他们深入研究了当地的具体情况,并确保该桥梁成为两地交通的重要枢纽。
通车计划
醴娄高速公路正分阶段逐步开放,目前处于第一阶段,涵盖竹霞互通至娄底互通的路段。需特别强调,湘江特大桥暂未包含在当前通车计划中。预计2025年中期,高速公路将实现全面通车,株洲湘江特大桥届时将投入使用。全线通车后,将对醴娄两市交通布局产生显著影响,显著提升出行便捷度和货物运输效率。此举不仅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还将增强两地居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紧密联系。
大桥合龙,标志着全线通车目标的顺利达成。全线通车在即,我们共同期待这一时刻的到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并对本文给予点赞与转发。